《战国策》骈语的使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1 《战国策》之前典籍中骈语的存在状况 | 第12-19页 |
·《易经》骈语使用状况 | 第12-13页 |
·《尚书》骈语使用状况 | 第13-15页 |
·《诗经》骈语使用状况 | 第15-16页 |
·《左传》骈语使用状况 | 第16-17页 |
·《国语》骈语使用状况 | 第17-19页 |
2 《战国策》骈语运用情况 | 第19-38页 |
·《战国策》骈语使用的主要对偶方法 | 第19-34页 |
·当句对 | 第19-20页 |
·隔句对 | 第20-22页 |
·长偶对 | 第22-23页 |
·流水对 | 第23-24页 |
·单句对 | 第24-25页 |
·同类对 | 第25-26页 |
·异类对 | 第26-27页 |
·错综对 | 第27-28页 |
·回文对 | 第28-29页 |
·数字对 | 第29-30页 |
·顶真对 | 第30-31页 |
·其他对偶方法 | 第31-34页 |
·《战国策》骈语使用较之前先秦典籍的进步之处 | 第34-38页 |
·数量增多 | 第34-35页 |
·范围拓广 | 第35-36页 |
·句子变长 | 第36-37页 |
·密度扩大 | 第37-38页 |
3 《战国策》骈语的使用范围 | 第38-52页 |
·议论说理 | 第38-44页 |
·天下大势 | 第39页 |
·权谋治国 | 第39-41页 |
·刑罚名戒 | 第41-44页 |
·场景描写 | 第44-47页 |
·山川地理 | 第44-45页 |
·战争形势 | 第45-46页 |
·其他描写 | 第46-47页 |
·叙事艺术 | 第47-50页 |
·刻画人物 | 第47-48页 |
·叙述事件 | 第48-50页 |
·陈说时情 | 第50页 |
·引用前代典籍、俗语成语 | 第50-52页 |
4 《战国策》骈语对后世骈文家和散文家的影响 | 第52-63页 |
·《战国策》骈语对汉魏六朝文人的影响 | 第52-54页 |
·汉、魏文人承袭《国策》文风 | 第52-53页 |
·鲍照、谢脁文章中的纵横笔调 | 第53-54页 |
·《战国策》骈语对唐宋文人的影响 | 第54-59页 |
·李白文章受《国策》骈语影响 | 第54-57页 |
·《战国策》骈语对苏轼的影响 | 第57-59页 |
·《战国策》骈语对明清文人的影响 | 第59-63页 |
·明代文人对《国策》骈语继承 | 第59-61页 |
·清代《国策》骈语承继的衰微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