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黑暗的传奇—解读刘庆邦小说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1 刘庆邦成长背景在作品中的体现 | 第12-17页 |
·童年:苦难之下形成的悲剧意识 | 第12-13页 |
·青少年:柔美气质与自卑情结的产生 | 第13-15页 |
·成年:儿童视角对世界的审视与反抗 | 第15-17页 |
2 地域民俗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 第17-21页 |
·文化背景:关于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创作的影响:中原地域文化与河南籍作家 | 第18-19页 |
·价值体现:地域文化对刘庆邦小说的价值 | 第19-21页 |
3 选材风格与审美特征 | 第21-27页 |
·创作题材的选择 | 第21-24页 |
·乡村:家园何处的探寻 | 第21-22页 |
·矿区:残酷现实的反思 | 第22-24页 |
·以实击虚的审美特征 | 第24-27页 |
·柔美:理想与抒情 | 第24-25页 |
·酷烈:现实与批判 | 第25-27页 |
4 刘庆邦二元对立书写下的济世情怀 | 第27-39页 |
·坚实土地上下两端的不尽言说 | 第27-29页 |
·土地之上:对生命的倾情描绘 | 第27-28页 |
·土地之下:为“孤岛”打开一扇窗 | 第28-29页 |
·小说语言的两极表述 | 第29-32页 |
·柔美言语:乡村图景的诗意呈现 | 第30-31页 |
·酷烈言语:伤痛情感的悲壮显露 | 第31页 |
·殊途同归:正视生活的真实 | 第31-32页 |
·美与丑互现的人性 | 第32-39页 |
·证美:人性真善美的礼赞 | 第33-36页 |
·审丑:人性假恶丑的呈现 | 第36-37页 |
·探寻:抑恶扬善的途径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