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路线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采煤塌陷研究初期 | 第13-15页 |
| ·采煤塌陷研究热点 | 第15-16页 |
| ·采煤塌陷区水质研究 | 第16-19页 |
| 2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4页 |
| ·济宁市曲阜简介 | 第19-20页 |
| ·地理环境 | 第19页 |
| ·气候环境 | 第19-20页 |
| ·水文情况 | 第20页 |
| ·煤矿资源 | 第20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4页 |
| ·位置及范围 | 第20-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 ·河流水系 | 第22页 |
| ·气候气象 | 第22-23页 |
| ·地质灾害 | 第23-24页 |
| 3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49页 |
| ·水文条件分析 | 第24-32页 |
| ·降水量变化分析 | 第24-27页 |
|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 第27-28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8页 |
| ·地下水流向 | 第28-30页 |
| ·面平均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 ·地质条件分析 | 第32-43页 |
| ·地层 | 第32-34页 |
| ·地层对比 | 第34-35页 |
| ·构造 | 第35-4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9页 |
| ·主要含水层特征 | 第43-45页 |
| ·主要隔水层特征 | 第45-46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46-49页 |
| 4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质分析 | 第49-68页 |
|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分布和水资源量预测 | 第49-56页 |
|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现状及分布 | 第49-52页 |
|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资源量预测 | 第52-56页 |
| ·兴隆庄采煤塌陷蓄水区水质分析 | 第56-63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6页 |
| ·指标选取 | 第56页 |
| ·采样点的布置 | 第56-58页 |
| ·采样及保存方法 | 第58-59页 |
| ·蓄水区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 ·塌陷蓄水区水质分析 | 第62-63页 |
| ·塌陷区地下水水质分析 | 第63-68页 |
| ·地下水水质结果 | 第63-66页 |
| ·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标准 | 第66-67页 |
| ·地下水水质分析 | 第67-68页 |
| 5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质评价及演变规律分析 | 第68-77页 |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68-70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68-69页 |
| ·建立单因素隶属函数 | 第69-70页 |
| ·确定各因素权数分配 | 第70页 |
| ·采煤塌陷蓄水区水质评价 | 第70-73页 |
| ·隶属函数,求出模糊评判矩阵 R | 第71-72页 |
| ·计算各因素权数分配 | 第72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及水质演变趋势分析 | 第72-73页 |
| ·塌陷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73-77页 |
| ·隶属函数,求出模糊评判矩阵 R | 第74-75页 |
| ·计算各因素权数分配 | 第75-76页 |
| ·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及水质演变趋势分析 | 第76-77页 |
| 6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质污染源分析 | 第77-83页 |
| ·塌陷区水质重金属污染源分析 | 第77-81页 |
| ·土壤采样及实验方法 | 第77页 |
| ·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 ·实验分析 | 第78-79页 |
| ·蓄水区水质重金属污染源评价分析 | 第79-80页 |
| ·兴隆庄采煤塌陷蓄水区区镉与铜、铅、铬、锌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 ·塌陷区理化指标污染源分析 | 第81页 |
| ·建议 | 第81-83页 |
| 7 兴隆庄采煤塌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 | 第83-85页 |
| ·塌陷区水资源联合调水 | 第83-84页 |
| ·塌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84-85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