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朝鲜汉文小说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第二节、 朝鲜儒学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一章 、由佛教故事的衰减反观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新罗、高丽两朝的佛教统治与大量佛教故事的传世 | 第23-35页 |
第二节、 思想领域的大变革与佛教故事的衰减 | 第35-40页 |
第二章 、高丽假传体小说对汉唐儒学观念的形象化传达 | 第40-48页 |
第一节、 高丽假传体小说创作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小说中的汉唐儒学基本观念 | 第42-48页 |
第三章 、性理学的兴起与“天君”系列小说创作 | 第48-65页 |
第一节、 “天君”系列小说介绍 | 第48-54页 |
第二节、 “天君”系列小说创作的性理学背景及相关理论 | 第54-58页 |
第三节、 “天君”系列小说儒学蕴涵解析 | 第58-65页 |
第四章 、“倭乱”小说与儒家义理精神 | 第65-77页 |
第一节、 两次“倭乱”与“倭乱”小说 | 第65-69页 |
第二节、 倭乱小说中的义理精神 | 第69-77页 |
第五章 、儒家华夷观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 第77-96页 |
第一节、 “胡乱”小说中“尊明贬清”的鲜明立场 | 第77-86页 |
第二节、 “思明情结”与“小华意识”在小说中的反复流露 | 第86-93页 |
第三节、 燕行笔记中的“北学”主张与对清态度的转化 | 第93-96页 |
第六章 、儒家伦理观与家庭类小说 | 第96-115页 |
第一节、 家庭类小说创作的礼学背景 | 第96-99页 |
第二节、 “孝道”与《彰善感义录》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妇道”与争宠主题小说 | 第104-115页 |
第七章 、实学思潮与李朝后期短篇小说创作 | 第115-137页 |
第一节、 李朝后期的实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情况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实学批判精神指导下的社会问题小说 | 第118-129页 |
第三节、 实学新风在小说中的体现 | 第129-137页 |
结语 | 第137-138页 |
致谢词 | 第138-1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