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山矿千米立井井壁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竖井支护方法 | 第12-13页 |
| ·大直径深竖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姚家山矿区域地质和井田地质 | 第17-29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19页 |
| ·区域构造 | 第19-21页 |
| ·井田地层 | 第21-27页 |
| ·井田地层 | 第21-25页 |
| ·井田含煤地层 | 第25-27页 |
| ·井田构造及地质条件对井筒开挖的影响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大断面深立井围岩稳定性理论预测研究 | 第29-49页 |
| ·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 | 第29-33页 |
| ·岩体自重应力 | 第29-31页 |
| ·岩体构造应力 | 第31-32页 |
| ·地壳浅部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千米立井围岩应力分析 | 第33-39页 |
| ·立井围岩应力分布 | 第33-36页 |
| ·井筒围岩强度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 ·立井围岩极限平衡区计算 | 第37-39页 |
| ·立井地压计算 | 第39-42页 |
| ·表土地压计算 | 第39-40页 |
| ·基岩地压 | 第40-42页 |
| ·不均匀地压 | 第42页 |
| ·合理的井壁形式及计算 | 第42-45页 |
| ·井筒断面布置形式及施工方法 | 第43-44页 |
| ·不同形式井壁的优缺点 | 第44页 |
| ·井壁厚度计算 | 第44-45页 |
| ·理论预测井筒位移及井壁厚度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井壁地压实测 | 第49-57页 |
| ·地应力实测方法 | 第49-52页 |
| ·地应力实测仪器的选择与安装 | 第52-54页 |
| ·传感器及液压枕的选择 | 第52页 |
| ·KSE-Ⅱ型接收仪 | 第52-53页 |
| ·液压枕的埋设及测试要求 | 第53-54页 |
| ·井壁地应力监测 | 第54-56页 |
| ·实测数据 | 第54-55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立井井壁稳定性及支护参数的模拟与分析 | 第57-75页 |
| ·基于三维离散元的数值分析 | 第57-63页 |
| ·三维离散元软件简介 | 第57-58页 |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8-59页 |
| ·本构模型及参数 | 第59-61页 |
| ·计算模型的设计及初始条件 | 第61-63页 |
| ·井筒开挖后稳定性分析 | 第63-71页 |
| ·整体井筒模型位移分析 | 第63页 |
| ·表土段井壁变形及支护效果分析 | 第63-66页 |
| ·基岩段井筒变形及支护效果分析 | 第66-68页 |
| ·深部岩层段井筒位移及支护效果分析 | 第68-71页 |
| ·支护方案优化 | 第71-72页 |
| ·数值模拟准确性与井筒不稳定层位分析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