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豆荚类论文--蚕豆论文

蚕豆—玉米套作体系下土壤碳、氮转化特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8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作物间套作效应第11-13页
     ·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13-14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第14-16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研究意义第14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第14-15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土壤可溶性碳、氮研究第16-17页
     ·可溶性有机物的浸提第16页
     ·可溶性有机物的测定第16-17页
     ·可溶性有机物的含量第17页
   ·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新垦灰钙土蚕豆/玉米套作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研究第18-26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试验地区概况第19页
     ·试验设计第19页
     ·土样采集第19页
     ·测定方法第19-20页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土壤SMBC、SMBN 的变化情况第20-21页
     ·土壤SOC、SON 的变化情况第21-22页
     ·土壤矿质态氮的变化情况第22-24页
   ·讨论第24-26页
     ·蚕豆/玉米套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第24页
     ·蚕豆/玉米套作模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空间变化特征第24-26页
第三章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第26-33页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供试材料第27页
     ·试验设计第27-28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8页
     ·数据统计处理第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不同处理土壤CO_2 释放量以及有机物料的分解特性第28-29页
     ·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第30-31页
   ·讨论第31-33页
     ·不同有机物料及配比碳氮矿化特性第31-32页
     ·不同有机物料及配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关系第32-33页
第四章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还田的腐解特征研究第33-40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供试材料第34页
     ·试验设计第34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4-35页
     ·数据统计处理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不同配比方式下秸秆的腐解特征第35-36页
     ·不同配比方式下秸秆的养分释放特性第36-38页
     ·秸秆腐解特性与地温及秸秆特性间的关系第38页
   ·讨论第38-40页
     ·不同配比方式对秸秆腐解的影响第38页
     ·秸秆碳、氮养分释放的差异性比较第38-40页
第五章 结论第40-41页
   ·主要结论第40页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保墒措施对山地枣林节水增产效果研究
下一篇:苹果品种果实品质比较及部分F1代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