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2-1 中心城市的定义 | 第13-14页 |
1-2-2 服务业的含义 | 第14-15页 |
1-2-3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 第15-17页 |
§1-3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45页 |
§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0-23页 |
2-1-1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日本学者有关产业结构演进的评述 | 第22-23页 |
2-1-4 自组织理论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 第23页 |
§2-2 区位理论 | 第23-26页 |
2-2-1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 第24页 |
2-2-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第25-26页 |
2-2-4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第26页 |
§2-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6-28页 |
2-3-1 马歇尔有关产业集聚的评述 | 第26-27页 |
2-3-2 克鲁格曼的地理经济学 | 第27页 |
2-3-3 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 | 第27-28页 |
§2-4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 | 第28-30页 |
2-4-1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特征与发展机理 | 第28-29页 |
2-4-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 第29页 |
2-4-3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历程 | 第29页 |
2-4-4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 | 第29-30页 |
§2-5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30-32页 |
2-5-1 区域一体化的涵义 | 第30页 |
2-5-2 平衡增长理论与缪尔达尔—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30-31页 |
2-5-3 增长极理论 | 第31页 |
2-5-4 梯度转移理论 | 第31-32页 |
§2-6 新产业区理论 | 第32页 |
§2-7 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分析 | 第32-44页 |
2-7-1 基本思路 | 第32-34页 |
2-7-2 现代服务业演化模型 | 第34-37页 |
2-7-3 静态均衡 | 第37-38页 |
2-7-4 均衡点演化路径 | 第38-43页 |
2-7-5 现代服务业演化与中心城市竞争力 | 第43-4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评价模型 | 第45-60页 |
§3-1 选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45-46页 |
§3-2 层次分析法的若干说明 | 第46-50页 |
3-2-1 层次分析法的思想精髓 | 第46页 |
3-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46-50页 |
§3-3 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50-51页 |
§3-4 评价模型的指标选取和构建 | 第51-59页 |
3-4-1 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X0)指标评价体系 | 第51-55页 |
3-4-2 中心城市竞争力(Y0)指标评价体系 | 第55-58页 |
3-4-3 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说明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 第60-83页 |
§4-1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 第60-62页 |
4-1-1 世界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 | 第60页 |
4-1-2 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 第60-61页 |
4-1-3 服务业产业链日趋完整 | 第61页 |
4-1-4 世界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 第61-62页 |
§4-2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 第62-66页 |
4-2-1 国内服务业总量与速度 | 第62-64页 |
4-2-2 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 第64页 |
4-2-3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增加 | 第64-65页 |
4-2-4 服务业吸纳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 | 第65页 |
4-2-5 国内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兴起 | 第65-66页 |
§4-3 天津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 第66-71页 |
4-3-1 天津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 | 第66-67页 |
4-3-2 天津中心城市硬竞争力分析 | 第67-70页 |
4-3-3 天津中心城市软竞争力分析 | 第70-71页 |
§4-4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分析 | 第71-77页 |
4-4-1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评价 | 第71-72页 |
4-4-2 天津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 | 第72-73页 |
4-4-3 天津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 第73-77页 |
§4-5 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 | 第77-80页 |
4-5-1 总体分析 | 第77-78页 |
4-5-2 信息服务业 | 第78-79页 |
4-5-3 物流业 | 第79页 |
4-5-4 金融业 | 第79页 |
4-5-5 房地产业 | 第79页 |
4-5-6 商业服务及文化产业 | 第79-80页 |
4-5-7 教育和科研产业 | 第80页 |
§4-6 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 第80-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 第83-101页 |
§5-1 北京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83-86页 |
5-1-1 北京持续加强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 第83-84页 |
5-1-2 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变 | 第84页 |
5-1-3 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 第84-85页 |
5-1-4 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第85页 |
5-1-5 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经济渐成规模 | 第85-86页 |
5-1-6 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 第86页 |
§5-2 北京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 第86-91页 |
5-2-1 北京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 | 第86-87页 |
5-2-2 北京中心城市硬竞争力分析 | 第87-90页 |
5-2-3 北京中心城市软竞争力分析 | 第90-91页 |
§5-3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分析 | 第91-96页 |
5-3-1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评价 | 第91-92页 |
5-3-2 北京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 | 第92-93页 |
5-3-3 北京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 第93-96页 |
§5-4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 | 第96-99页 |
5-4-1 总体分析 | 第96-97页 |
5-4-2 信息服务业 | 第97-98页 |
5-4-3 物流业 | 第98页 |
5-4-4 金融业 | 第98页 |
5-4-5 房地产业 | 第98页 |
5-4-6 商业服务及文化产业 | 第98-99页 |
5-4-7 教育和科研产业 | 第99页 |
§5-5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 第101-116页 |
§6-1 京津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 第101-102页 |
§6-2 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一体化 | 第102-106页 |
6-2-1 京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定位 | 第102-103页 |
6-2-2 京津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 第103-106页 |
§6-3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设想 | 第106-112页 |
6-3-1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 第106-108页 |
6-3-2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路径 | 第108-110页 |
6-3-3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格局设想 | 第110-112页 |
§6-4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 第112-115页 |
6-4-1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 第112-113页 |
6-4-2 京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13-1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7-1 结论 | 第116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116-11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A | 第126-128页 |
附录 B | 第128-130页 |
附录 C | 第130-132页 |
附录 D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