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三)文本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4-16页 |
一、体面劳动价值的性质和构成 | 第16-25页 |
(一)体面劳动价值的性质 | 第16-22页 |
1.体面劳动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2.体面劳动价值的本质属性 | 第17-21页 |
3.体面劳动价值的客观性 | 第21-22页 |
(二)体面劳动价值的构成 | 第22-25页 |
1.体面劳动价值内容的稳定性和相对性 | 第22-24页 |
2.体面劳动价值的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 | 第24-25页 |
二、体面劳动价值的标准 | 第25-31页 |
(一)主体(人)的客观利益和需要 | 第25-27页 |
1.主体(人)的客观利益 | 第25-26页 |
2.主体(人)的需要 | 第26-27页 |
(二)标准受制于主体的存在和内在规定性 | 第27-31页 |
1.国内体面劳动衡量指标 | 第28页 |
2.国外体面劳动衡量标准 | 第28页 |
3.标准来自主体的存在 | 第28-30页 |
4.标准来自内在规定性 | 第30-31页 |
三、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 | 第31-36页 |
(一)评价依据 | 第32-33页 |
1.体面劳动价值的自我评价 | 第32页 |
2.体面劳动价值的社会评价 | 第32-33页 |
(二)评价的根本标准 | 第33-34页 |
1.体面劳动价值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进步 | 第33-34页 |
2.体面劳动价值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精神文明的进步 | 第34页 |
(三)评价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 第34-36页 |
1.评价归根到底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 第35-36页 |
2.实践及其效果将检验评价是否正确和正确的程度 | 第36页 |
四、体面劳动价值的实现路径 | 第36-44页 |
(一)体面劳动价值的实施现状及根源 | 第37-39页 |
1.体面劳动价值的实施现状 | 第37-38页 |
2.体面劳动价值的发端和变迁的根源 | 第38-39页 |
(二)尊重保护劳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39-42页 |
1.尊重保护劳动,是彼此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 第39-41页 |
2.尊重保护劳动,要正确处理共建共享和共享共建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41页 |
3.尊重保护劳动,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重要内容 | 第41-42页 |
(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促进人的自我劳动价值的实现 | 第42-44页 |
1.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第42-43页 |
2.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自我劳动价值的实现互为前提和基础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