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名誉权的概述 | 第14-17页 |
第一节 名誉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5页 |
一、 名誉权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名誉权的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名誉权与名誉感 | 第15-17页 |
一、 名誉感的定性 | 第15-16页 |
二、 名誉感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媒体侵犯名誉侵权构成要件指标体系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侵犯名誉权构成要件体系 | 第17-19页 |
一、 侵犯名誉权构成要件的理论探索 | 第17-18页 |
二、 认定媒体侵犯名誉权的司法实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四要件说之弊端与构成要件体系之重构 | 第19-25页 |
一、 “四要件”认定媒体侵犯名誉权存在的弊端 | 第19-22页 |
二、 认定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媒体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的实施方式 | 第25-27页 |
一、 行为实施方式的种类 | 第25-26页 |
二、 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的特定性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的种类 | 第27-34页 |
一、 发表侮辱性文章(言论) | 第27-28页 |
二、 缺乏新闻真实的报道 | 第28-30页 |
三、 文学作品隐射侵权 | 第30-32页 |
四、 学术批评“越界”侵犯名誉权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名誉法益侵害之客观事实 | 第34-39页 |
第一节 侵害与损害之区别 | 第34-35页 |
一、 损害非侵权与否之必要条件 | 第34页 |
二、 侵害的特征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名誉法益侵害认定之客观标准:社会评价降低 | 第35-39页 |
一、 认定社会评价降低的司法现状 | 第36-37页 |
二、 认定社会评价降低之完善措施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媒体侵犯名誉权的因果关系 | 第39-44页 |
第一节 因果关系 | 第39-41页 |
一、 因果关系的概述 | 第39-40页 |
二、 因果关系判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因果关系的判定 | 第41-44页 |
一、 媒体侵犯名誉权因果关系存在的必要性论争 | 第41-42页 |
二、 认定媒体侵犯名誉权因果关系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媒体名誉侵权违法性之类型化研究 | 第44-52页 |
第一节 违法性概述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事实是否虚假与名誉保护之权衡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缓解文艺批评与名誉保护之间的冲突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名誉侵权之违法性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违法性认定——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价值平衡 | 第48-52页 |
第七章 媒体侵犯名誉权的过错 | 第52-57页 |
第一节 过错的概述 | 第52-54页 |
一、 判断过错标准的争议 | 第52-53页 |
二、 过错的方式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过错的主要形式——过失 | 第54-57页 |
第八章 媒体侵犯名誉权相关问题之延伸 | 第57-62页 |
第一节 媒体侵犯名誉权之损害 | 第57-61页 |
一、 媒体侵犯自然人名誉权之损害 | 第57-60页 |
二、 媒体侵犯法人(单位)名誉权之损害 | 第60-61页 |
第二节 连续报道侵权认定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