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有效交往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符号互动理论 | 第10-11页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交往及课堂交往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课堂有效交往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社会学视野下的课堂有效交往研究的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社会学视角下课堂有效交往的释义 | 第18-23页 |
·交往的界定 | 第18-19页 |
·从辞源的视角追溯交往的涵义 | 第18页 |
·从社会学的视角追溯交往的涵义 | 第18-19页 |
·社会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涵义 | 第19页 |
·解读课堂有效交往 | 第19-20页 |
·课堂有效交往的特点 | 第20-23页 |
·师生互为主体关系 | 第20-22页 |
·交往的活动性 | 第22页 |
·交往的公平性 | 第22页 |
·交往的效果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课堂交往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36页 |
·中小学课堂交往现场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课堂言语交往主体的构成 | 第24-26页 |
·课堂交往中言语交往行为的构成 | 第26-28页 |
·课堂非言语交往的相关问题 | 第28页 |
·课堂案例呈现与分析 | 第28-32页 |
·中小学课堂交往现场研究的结论 | 第32-36页 |
·交往的内容 | 第32-33页 |
·交往的形式 | 第33-34页 |
·交往的特征 | 第34-36页 |
第4章 对影响课堂有效交往主要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 第36-44页 |
·教师 | 第36-38页 |
·教师的教学观念 | 第36-37页 |
·教师的知识 | 第37页 |
·教师期待 | 第37-38页 |
·学生 | 第38-40页 |
·学生的社会背景 | 第38-39页 |
·学生的人格 | 第39-40页 |
·教学内容 | 第40-41页 |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 第40页 |
·教学内容的情境性 | 第40-41页 |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 第41页 |
·课堂环境 | 第41-44页 |
·课堂物理环境 | 第41-42页 |
·课堂心理环境 | 第42-44页 |
第5章 社会学视角下课堂交往模式与策略 | 第44-62页 |
·社会学视角下课堂交往模式 | 第44-45页 |
·客观认识课堂交往模式 | 第45-46页 |
·社会学视角下课堂有效交往的策略 | 第46-62页 |
·更新教师观念:课堂有效交往的前提条件 | 第46-47页 |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有效交往的内在动力 | 第47-48页 |
·建立有利于课堂交往的课堂环境 | 第48-51页 |
·善用多样的交往形式 | 第5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