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气象灾害论文

我国极端气候时空特征及风险分析--以高温为例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4页
附图第14-16页
附表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1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9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第19-26页
     ·极端温度事件研究进展第20-21页
     ·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进展第21-22页
     ·我国极端高温研究第22-25页
     ·极端高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第26-27页
     ·研究目的第26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页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7-31页
     ·极端高温第27-28页
     ·Pearson-Ⅲ型概率与重现期第28-29页
     ·危险性、脆弱性及风险分析第29-31页
第二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第31-36页
   ·研究数据第31-32页
   ·数据处理第32-35页
     ·数据筛选第32页
     ·高温日数与年最高温度值统计第32-33页
     ·空间插值方法第33页
     ·Pearson-Ⅲ概率计算第33-34页
     ·数据转换第34-35页
     ·风险计算模型第35页
   ·研究方法第35-36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36-40页
   ·地形地貌第36-37页
   ·主要气候类型第37-38页
   ·人口与经济第38-40页
第四章 极端高温时空变化特征第40-57页
   ·极端高温时间变化特征第40-49页
     ·极端高温年际变化特征第42-46页
     ·极端高温月际变化特征第46-49页
   ·极端高温空间变化特征第49-54页
     ·高温日空间变化特征第49-51页
     ·酷暑日空间变化特征第51-54页
   ·“火炉城市”探讨第54-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极端高温风险分析第57-71页
   ·极端高温风险分析第57-58页
   ·极端高温危险性分析第58-64页
     ·高温日数危险性第59-60页
     ·高温极值危险性第60-63页
     ·极端高温危险性第63-64页
   ·极端高温脆弱性分析第64-66页
   ·极端高温风险分析第66-68页
   ·小结第68-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5页
   ·结论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创新点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致谢第80-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统一身份认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大连国有企业改制中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