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多重耐药泵及其调控蛋白在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中的作用

目录第1-9页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8页
缩略语表第18-20页
1 前言第20-31页
   ·立题依据第20-30页
     ·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氟喹诺酮药物第20-22页
     ·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第22-25页
     ·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多重耐药泵研究进展第25-29页
     ·目前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30-31页
     ·检测外排氟喹诺酮类主要多重耐药泵第30页
     ·确证调节多重耐药泵表达的主要调控蛋白第30页
     ·研究主要调控蛋白对细菌MPC值影响第30-3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1-49页
   ·药物和培养基第32-33页
   ·细菌、质粒和噬菌体第33页
   ·药物和培养基配制第33-34页
     ·药物配制第33-34页
     ·培养基配制第34页
   ·仪器第34-35页
   ·引物设计第35-38页
   ·体外诱导鉴定及MICs检测第38-39页
     ·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鼠伤寒沙门氏菌CVCC541(ST)第38页
     ·诱导菌生化及PCR鉴定第38页
     ·诱导菌MICs检测第38-39页
     ·诱导菌MICs稳定性检测第39页
   ·诱导菌靶位点突变检测第39页
     ·细菌基因组提取第39页
     ·gyrA、gyrB、parC和parE序列扩增第39页
     ·PCR产物纯化、测序第39页
   ·药物蓄积实验第39-40页
     ·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激发波长、吸收波长检测第39-40页
     ·ST和诱导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检测第40页
   ·诱导菌中多重耐药泵表达水平检测第40-42页
     ·ST和诱导菌总RNA提取第40-41页
     ·总RNA反转录第41页
     ·检测诱导菌中外排氟喹诺酮类多重耐药泵第41页
     ·检测多重耐药泵相对表达水平第41-42页
   ·调控蛋白在多重耐药菌中作用第42-46页
     ·ST中分别失活调控蛋白RamA和MarA第42-44页
     ·诱导菌中分别失活调控蛋白RamA和MarA第44页
     ·RamA互补实验第44-46页
   ·RamA表达分子机制第46-47页
     ·检测诱导菌多重耐药泵及调控蛋白基因序列第46页
     ·诱导菌中过表达RamR第46-47页
   ·RamA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MPC值影响第47-49页
     ·ST和SR(STramA::aph)菌生长曲线第47页
     ·筛选ST和SR对环丙沙星首次耐药突变株第47-48页
     ·RamA在首次耐药突变株中过表达第48页
     ·检测细菌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MPC值第48-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78页
   ·诱导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第49-51页
     ·三糖铁生化鉴定第49页
     ·鼠伤寒沙门氏特异基因PCR确证第49-50页
     ·ST及其诱导菌MICs第50-51页
     ·环丙沙星MICs稳定性第51页
   ·诱导菌QRDRs区靶位点突变第51-52页
     ·QRDRs靶序列扩增、测序第51-52页
     ·QRDRs靶位点突变分析第52页
   ·诱导菌SI2和SI6内活性多重耐药泵类型第52-55页
   ·SI2和SI6中外排氟喹诺酮类多重耐药泵相对表达水平第55-58页
     ·总RAN质量和浓度第55页
     ·cDNA鉴定第55-56页
     ·确证外排氟喹诺酮类多重耐药泵第56页
     ·多重耐药泵acrAB和mdtK相对表达水平第56-58页
   ·确证多重耐药泵(AcrAB和MdtK)主要调控蛋白第58-67页
     ·ST中调控蛋白(RamA和MarA)失活菌基因型鉴定第58-61页
     ·SI2和SI6中调控蛋白(RamA和MarA)失活菌基因型鉴定第61-62页
     ·调控蛋白失活菌MICs第62-64页
     ·主要调控蛋白RamA对细菌耐药表型贡献第64-67页
   ·RamR对ramA负调控作用第67-71页
     ·诱导菌多重耐药泵及其调控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67-70页
     ·RamR对诱导菌耐药表型贡献第70-71页
   ·RamA在ST及其环丙沙星首次突变株中作用第71-78页
     ·RamA对ST菌生长性能影响第71-72页
     ·RamA对ST菌环丙沙星首次突变株筛选率影响第72-73页
     ·RamA对SR4-3和SR1-9菌药物敏感性影响第73-74页
     ·RamA对不同耐药菌突变抑制浓度和突变率影响第74-78页
4. 讨论第78-86页
   ·MdtK和AcrAB协同作用导致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第78-80页
   ·RamR-RamA是外排氟喹诺酮类多重耐药泵主要调控体系第80-83页
   ·新GyrB靶位点突变导致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性下降第83页
   ·RamA表达促进环丙沙星耐药突变株产生第83-86页
5. 创新总结第86-87页
6. 细菌多重耐药研究进展(综述)第87-100页
   ·多重耐药泵研究现状第88-94页
     ·ATP结合盒多药家族第88-89页
     ·主要易化子超家族第89-91页
     ·小多药耐药家族第91-92页
     ·耐药节结化分化家族第92-93页
     ·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家族第93-94页
   ·多重耐药泵调节第94-97页
     ·内源蛋白调控第94-97页
     ·碱基突变第97页
     ·其它基因插入第97页
   ·多重耐药泵抑制剂第97-98页
     ·植物提取物第97-98页
     ·离子载体类药物第98页
     ·合成短肽第98页
   ·多重耐药泵的共性及其它作用第98-99页
   ·多重耐药泵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147页
 附录1 作者简介第121-122页
 附录2 测序图谱第122-147页
附件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一篇:城市热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