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1 前言 | 第18-36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进展 | 第20-36页 |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绿色廊道网络规划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主要研究目标 | 第3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8-39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9-43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9-4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0页 |
·城市森林概况 | 第40-41页 |
·城市湿地概况 | 第41-43页 |
4 1987~2007a武汉市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 第43-77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 第44页 |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4页 |
·景观指标选择 | 第44-45页 |
·景观变化特征 | 第45页 |
·景观转移矩阵分析 | 第45-46页 |
·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73页 |
·武汉市景观总体变化特征 | 第46-49页 |
·武汉市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 第49-60页 |
·武汉市景观变化动态 | 第60-62页 |
·平均中心移动距离分析 | 第62-63页 |
·武汉市景观转移特征分析 | 第63-68页 |
·武汉市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8-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5 城市化背景下武汉市景观连接度变化研究 | 第77-89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研究方法 | 第78-82页 |
·数据处理 | 第78页 |
·焦点物种选择 | 第78页 |
·核心生境斑块选择 | 第78-79页 |
·费用权重设置 | 第79页 |
·费用距离计算 | 第79-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88页 |
·森林景观连接度变化 | 第82-85页 |
·湿地景观连接度分析 | 第85-8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8-89页 |
6 城市化背景下武汉市热环境空间分异及景观响应机制研究 | 第89-152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89-100页 |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90-92页 |
·地表温度反演 | 第92-98页 |
·热环境空间分异分析 | 第98-99页 |
·降温率分析 | 第99页 |
·植被覆盖度对城市地表温度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水体、湿地和森林的降温作用分析 | 第100页 |
·结果分析 | 第100-147页 |
·武汉市热环境空间格局 | 第100-106页 |
·各景观类型的温度效应 | 第106-107页 |
·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水体、湿地与森林的邻域降温作用距离分析 | 第108-147页 |
·讨论 | 第147-150页 |
·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特征 | 第148页 |
·水体、滩涂湿地和森林降温能力 | 第148-150页 |
·改善热岛效应的景观策略 | 第150页 |
·研究方法讨论 | 第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7 武汉市建成区多功能绿道网络构建研究 | 第152-171页 |
·引言 | 第152-15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4页 |
·研究方法 | 第154-163页 |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154-15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5-156页 |
·识别规划目标与需求 | 第156页 |
·识别潜在的生态保育绿道 | 第156-161页 |
·识别潜在的游憩廊道 | 第161-163页 |
·识别潜在的水体保护绿道 | 第163页 |
·设计综合绿道网络 | 第163页 |
·结果分析 | 第163-168页 |
·多样性保育绿道 | 第163-165页 |
·游憩绿道 | 第165-167页 |
·水体保护绿道 | 第167页 |
·综合绿道网络 | 第167-168页 |
·讨论 | 第168-170页 |
·小结 | 第170-171页 |
8 武汉市中心城区“森林—湿地”降温网络构建研究 | 第171-189页 |
·引言 | 第171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179页 |
·基础理论与框架 | 第171-172页 |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172-173页 |
·识别核心斑块/源汇识别 | 第173页 |
·识别降温廊道 | 第173-177页 |
·构建降温网络 | 第177-179页 |
·结果分析 | 第179-186页 |
·理想梯度廊道 | 第179-180页 |
·骨干网络 | 第180-185页 |
·综合降温网络 | 第185-18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86-189页 |
9 武汉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 第189-207页 |
·引言 | 第189-190页 |
·研究区 | 第190-19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1-198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91页 |
·规划框架 | 第191-198页 |
·结果分析 | 第198-204页 |
·理想单物种组森林网络 | 第198-199页 |
·骨干单物种组森林网络 | 第199-202页 |
·综合森林网络 | 第202-204页 |
·讨论 | 第204-206页 |
·小结 | 第206-207页 |
10 武汉市湿地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 第207-220页 |
·引言 | 第207-208页 |
·研究方法 | 第208-212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08-209页 |
·确定焦点物种 | 第209页 |
·选择核心生境 | 第209页 |
·景观连接度分析 | 第209-211页 |
·景观中心度分析 | 第211-212页 |
·结果分析 | 第212-218页 |
·湖泊湿地生态网络 | 第212-213页 |
·核心生境斑块重要性 | 第213-216页 |
·廊道重要性 | 第216-21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218-220页 |
11 总结 | 第220-226页 |
·结论 | 第220-223页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23-2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25-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5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250-252页 |
致谢 | 第252-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