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犯罪学论文

报复社会型犯罪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导言第14-18页
 一、选题背景第14-15页
 二、研究目的第15页
 三、撰写思路及文章框架第15-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报复社会型犯罪概述第18-27页
 第一节 报复犯罪的沿革第18-24页
  一、报复犯罪的历史沿革第18-23页
   (一) 我国古代关于“报复”的理论、观点的概述第18-22页
   (二) 中世纪时期,世界各国刑法关于报复犯罪的观点第22-23页
  二、现在刑法对报复型犯罪所持的观点与态度第23-24页
   (一) 世界各国刑法对报复型犯罪所持的观点与态度第23-24页
   (二) 我国刑法对报复型犯罪所持的观点与态度第24页
 第二节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概念及本质第24-27页
  一、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内涵第24-25页
   (一) “报复社会”的含义第24页
   (二)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内涵第24-25页
  二、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本质第25-27页
第二章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特征及界定第27-40页
 第一节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趋势及原因第27-32页
  一、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及趋势第27-30页
   (一)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第27-29页
   (二)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展趋势第29-30页
  二、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原因探析第30-32页
   (一) 环境/社会因素第30-31页
   (二) 个人因素第31-32页
 第二节 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特征及界定第32-40页
  一、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特征第32-35页
   (一) 报复社会型犯罪主体的特点第32-33页
   (二) 行为特征第33-34页
   (三) 手段特征第34页
   (四) 对象特征第34-35页
  二、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界定第35-40页
   (一) 报复社会型犯罪与一般报复犯罪的区别第35-37页
   (二) 报复社会型犯罪与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区别第37-38页
   (三) 报复社会型犯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第38-40页
第三章 报复社会型犯罪在刑法学中的价值第40-48页
 第一节 当前我国刑法界对报复社会型行为的界定第40-44页
  一、相关数据及案例第40-42页
  二、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界定第42-44页
 第二节 报复社会型犯罪行为在刑法学中的价值第44-48页
  一、报复社会型犯罪影响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第44-45页
   (一) 报复社会型犯罪影响定罪的依据第44页
   (二) 报复社会型犯罪影响量刑的依据第44-45页
  二、报复社会型犯罪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依据第45-46页
   (一) 报复社会型犯罪手段具有严重暴力性第45-46页
   (二) 报复社会型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第46页
  三、有助于我国现行《刑法》第18 条的实行第46-47页
  四、有利于析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刑法适用第47-48页
第四章 关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立法构想第48-58页
 第一节 报复社会型犯罪相关问题探析第48-53页
  一、报复社会型犯罪即不宜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也不宜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第48-50页
   (一) 不宜以故意伤害罪论第49页
   (二) 不宜以故意杀人罪论第49-50页
   (三) 不宜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第50页
  二、民愤不宜成为对犯罪人进行定罪量刑的考虑因素第50-51页
  三、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在于根除其滋生根源而不是依赖死刑第51-52页
  四、精神病鉴定环节应进一步纳入刑法规范第52-53页
 第二节 关于报复社会型犯罪在刑法学体系中的立法构想第53-58页
  一、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增设相关条款第53-54页
  二、对报复社会型犯罪主体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第54-55页
  三、建立专门的禁闭机构第55-56页
  四、将专门机构的鉴定结论认定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第56-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白领犯罪理论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司法鉴定的中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