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第一章 几类常见天然产物诱导细胞凋亡研究概况 | 第15-32页 |
·关于细胞凋亡 | 第15-21页 |
·凋亡与坏死 | 第15-16页 |
·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分子 | 第16-19页 |
·细胞凋亡的基本信号转导通路 | 第19-21页 |
·几类天然产物诱导细胞凋亡研究概况 | 第21-31页 |
·生物碱类 | 第21-24页 |
·黄酮类 | 第24-27页 |
·萜类 | 第27-28页 |
·多糖类 | 第28页 |
·皂苷类 | 第28-29页 |
·多肽类 | 第29-30页 |
·醌类 | 第30页 |
·其他天然产物 | 第30-31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苦马豆素抑制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SW 的毒性和抗肿瘤作用 | 第32-33页 |
·SW 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 第33页 |
·SW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生长的机制 | 第33-36页 |
·SW 改变肿瘤细胞表面糖基结构 | 第33-34页 |
·SW 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 | 第34-35页 |
·SW 对抗肿瘤药物的协同作用 | 第35页 |
·SW 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 第35-36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36-37页 |
试验研究 | 第37-83页 |
第三章 苦马豆素诱导 A549 细胞和 Eca-109 凋亡试验 | 第37-50页 |
·材料 | 第37-39页 |
·SW 和细胞株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37-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细胞培养 | 第39页 |
·MTT | 第39页 |
·DAPI 染色 | 第39页 |
·AO/EB 染色 | 第39-40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0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0页 |
·DNA 片段化分析 | 第40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 | 第40页 |
·结果 | 第40-48页 |
·SW 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40-42页 |
·SW 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 第42-44页 |
·SW 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第44-45页 |
·Ann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测定细胞凋亡 | 第45-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苦马豆素诱导 A549 细胞和 Eca-109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 第50-71页 |
·材料 | 第50-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50-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6页 |
·BCA 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52-53页 |
·Caspase-8,-9,-3 的活性测定 | 第53页 |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53页 |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53-54页 |
·Real-time qPCR 检测 | 第54-55页 |
·p53 转录活性检测 | 第55-56页 |
·抑制试验 | 第5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66页 |
·Caspase 级联反应在 SW 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56-59页 |
·SW 对 Bcl-2 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9-63页 |
·SW 对线粒体通路激活作用 | 第63-65页 |
·p53 在 SW 诱导细胞凋亡中作用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苦马豆素对 A549 和 Eca-109 裸鼠移植瘤的凋亡诱导作用 | 第71-83页 |
·材料 | 第71-72页 |
·主要试剂 | 第71页 |
·实验动物 | 第71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71-72页 |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方法 | 第72-74页 |
·A549 细胞和 Eca-109 细胞的接种和荷瘤小鼠的处理 | 第72页 |
·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72页 |
·TUNEL 染色 | 第72-73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3页 |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73-7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4页 |
·结果 | 第74-80页 |
·SW 对荷瘤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 | 第74页 |
·SW 对荷瘤小鼠肿瘤组织湿重的影响 | 第74-75页 |
·SW 在体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 | 第75页 |
·荷瘤小鼠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测 | 第75-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8页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