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雷公藤甲素与肿瘤 | 第14-27页 |
·雷公藤 | 第14-15页 |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 第15-24页 |
·雷公藤红素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 第24-27页 |
·转录因子 Yin Yang 1(YY1) | 第27-38页 |
·YY1 基因序列及蛋白结构 | 第28-31页 |
·YY1 蛋白功能 | 第31-33页 |
·YY1 参与的细胞生理活动 | 第33-35页 |
·YY1 与肿瘤发生 | 第35-38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雷公藤甲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发凋亡 | 第39-50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细胞 | 第39-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细胞培养 | 第40页 |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 第40页 |
·细胞抑制率检测-MTT 法 | 第40-41页 |
·细胞凋亡检测 | 第41页 |
·Western Blot | 第41-42页 |
·小鼠移植瘤试验 | 第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雷公藤甲素能够显著抑制 PCa 细胞增殖 | 第42-44页 |
·雷公藤甲素能够显著诱导 PCa 细胞凋亡 | 第44-46页 |
·雷公藤甲素能够引起 caspase 通路激活 | 第46-47页 |
·雷公藤甲素显著抑制 PC-3 细胞移植瘤生长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雷公藤甲素抑制多个与 PCa 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50-70页 |
·材料 | 第51页 |
·细胞 | 第51页 |
·试剂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5页 |
·质粒构建 | 第51-52页 |
·细胞培养 | 第52页 |
·药物处理 | 第52页 |
·细胞转染 | 第52页 |
·细胞计数 | 第52-53页 |
·实时定量 PCR | 第53-54页 |
·Western Blot | 第54页 |
·化学免疫荧光检测(Chemiluminescence Immumo-Assay,CLIA) | 第54-55页 |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雷公藤甲素显著抑制 PCa 细胞 SENP1 表达 | 第55-58页 |
·雷公藤甲素显著抑制 PCa 细胞 AR 表达 | 第58-60页 |
·雷公藤甲素显著抑制 PCa 细胞 c-Jun 表达 | 第60-61页 |
·雷公藤甲素显著抑制 PCa 细胞 YY1 表达 | 第61-62页 |
·SENP1,c-Jun 和 AR 的表达对雷公藤甲素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70页 |
第四章 转录因子 YY1 启动子和 5’-UTR 区存在 G4 结构 | 第70-88页 |
·材料 | 第71页 |
·细胞 | 第71页 |
·试剂 | 第71页 |
·方法 | 第71-74页 |
·质粒构建 | 第71-72页 |
·细胞培养 | 第72页 |
·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分析 | 第72-73页 |
·5’-32P 标记 G4 寡核苷酸 | 第73页 |
·硫酸二甲酯(Dimethyl sulphate,DMS)足迹法 | 第73页 |
·YY1 启动子区体外 DNase I 足迹法 | 第73-74页 |
·报告基因检测(Reporter assay) | 第74页 |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结果分析 | 第74-85页 |
·YY1 启动子和 5’-UTR 富含 G/C 并含有 G4 形成序列 | 第74-76页 |
·圆二色谱分析表明源自 YY1 启动子和 5’-UTR 的寡核苷酸能够在体外形成 G4 结构 | 第76-78页 |
·YY1 G4 DNA 结构 DMS 足迹法鉴定 | 第78-79页 |
·YP-3 和 YU-4 形成二级结构对于一价金属阳离子的高度依赖性证实 G4 结构存在 | 第79-81页 |
·YP-3 和 YU-4 形成的二级结构的热稳定性对阳离子的依赖证实 G4 结构存在 | 第81-83页 |
·YY1 启动子区体外 DNase I 足迹法鉴定 | 第83-84页 |
·YY1 启动子区和 5’-UTR 的 G4 形成序列能够调节报告基因的表达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88页 |
第五章 G4R1 通过结合并解旋 YY1 启动子上的 G4 结构调节 YY1 表达 | 第88-103页 |
·材料 | 第88-89页 |
·细胞 | 第88页 |
·试剂 | 第88-89页 |
·方法 | 第89-92页 |
·细胞培养 | 第89页 |
·报告基因检测(Reporter assay) | 第89页 |
·Western Blot | 第89-90页 |
·5’-32P 标记 G4 寡核苷酸 | 第90页 |
·凝胶电泳迁移滞后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EMSAs) | 第90-91页 |
·核酸外切酶剪切试验 | 第91页 |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检测(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 | 第91页 |
·YY1 和 G4R1 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统计分析 | 第92页 |
·结果分析 | 第92-100页 |
·G4R1 能够增强 YY1 启动子驱动的报告基因表达而对 YY15’-UTR 功能无影响 | 第92-93页 |
·G4R1 能够在体外结合 YY1 启动子上 G4 结构(YP-3) | 第93-95页 |
·G4R1 能够解旋 YY1 启动子上的 G4 结构 | 第95-97页 |
·G4R1 能够在细胞中与 YY1 启动子结合 | 第97-98页 |
·改变细胞内 G4R1 的表达能够影响内源性 YY1 的蛋白水平 | 第98-99页 |
·在乳腺癌样品中 G4R1 表达水平与 YY1 表达水平相关联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YY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检测及其作用 | 第103-118页 |
·材料 | 第104页 |
·细胞 | 第104页 |
·试剂 | 第104页 |
·方法 | 第104-108页 |
·质粒构建 | 第104-105页 |
·细胞培养 | 第105页 |
·病毒制备和细胞感染 | 第105页 |
·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检测 | 第105-106页 |
·细胞伤口愈合试验(Wound healing) | 第106页 |
·体外侵袭试验(Invasion assay) | 第106页 |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Clonogenic assay) | 第106页 |
·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 | 第106-107页 |
·Western Blot | 第107页 |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第107页 |
·统计分析 | 第107-108页 |
·结果分析 | 第108-114页 |
·YY1 在乳腺癌中高表达 | 第108-109页 |
·升高 YY1 表达能够促进乳腺细胞迁移,侵润和存活能力 | 第109-111页 |
·沉默 YY1 表达能够抑制乳腺癌瘤细胞迁移,侵袭和存活能力 | 第111-112页 |
·改变 YY1 表达能够引起乳腺细胞表型变化 | 第112-113页 |
·沉默 YY1 表达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瘤生长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8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0页 |
附录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