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7-10页 |
| ·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现状 | 第7-9页 |
| ·经济转轨下的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 | 第9-10页 |
| ·居民最大风险——家庭子女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内的研究 | 第13-14页 |
| ·预防性储蓄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 第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2 预防性储蓄相关理论 | 第16-30页 |
| ·经典消费理论 | 第16-20页 |
| ·绝对收入假说 | 第16-17页 |
| ·确定性等价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 第17-19页 |
| ·随机游走模型 | 第19页 |
| ·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 | 第19-20页 |
| ·预防性储蓄假说 | 第20-22页 |
| ·预防性储蓄的概念 | 第20-21页 |
| ·当前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21-22页 |
| ·常见的预防性储蓄模型 | 第22-29页 |
| ·风险厌恶型效用函数 | 第22-23页 |
| ·Karen E.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 | 第23-25页 |
| ·缓冲存货储蓄模型 | 第25-27页 |
| ·Bradley K.Wilso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3 我国居民教育费用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理论分析 | 第30-39页 |
| ·C.Simon Fan的模型 | 第30-34页 |
| ·基本模型 | 第30-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我国家庭教育支出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成因分析 | 第34-37页 |
| ·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 | 第34-35页 |
| ·教育收益 | 第35-36页 |
| ·人口数量与质量 | 第36-37页 |
| ·当前我国的教育特点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4 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实证检验 | 第39-48页 |
| ·检验模型 | 第39-40页 |
| ·数据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 ·平行面数据的类型以及识别 | 第41-43页 |
| ·估计结果 | 第43-45页 |
| ·计量结果分析以及政策含义 | 第45-47页 |
| ·计量结果的分析 | 第45-46页 |
| ·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5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60页 |
| 附表 | 第60-66页 |
| 附表1 | 第60-62页 |
| 附表2 | 第62-63页 |
| 附表3 | 第63-64页 |
| 附表4 | 第64-65页 |
| 附表5 | 第65-66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