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相平衡的实质 | 第9-10页 |
1.3 相律 | 第10-11页 |
1.4 相平衡判据 | 第11-12页 |
1.5 相平衡稳定性判据 | 第12-15页 |
1.5.1 Gibbs自由能函数的偏导判据 | 第12-13页 |
1.5.2 切平面检验判据 | 第13-15页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平衡计算 | 第16-35页 |
2.1 热力学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2.1.1 状态方程法 | 第16-17页 |
2.1.2 活度系数法 | 第17页 |
2.2 立方型状态方程 | 第17-21页 |
2.2.1 vander Waals(vdW)方程 | 第18-19页 |
2.2.2 Redlich-Kwong(RK)方程 | 第19页 |
2.2.3 Soave-Redlich-Kwong(SRK)方程 | 第19-20页 |
2.2.4 Peng-Robinson(PR)方程 | 第20-21页 |
2.3 二元流体p-T相图 | 第21-25页 |
2.3.1 二元体系流体相行为 | 第21-22页 |
2.3.2 二元流体相图的分类 | 第22-25页 |
2.4 相平衡的计算方法 | 第25-35页 |
2.4.1 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的方法 | 第26-27页 |
2.4.2 解方程的方法 | 第27-35页 |
第三章 τ因子方法 | 第35-42页 |
3.1 闪蒸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3.2 改进的τ因子方法 | 第37-39页 |
3.3 主要程序模块 | 第39-42页 |
3.3.1 状态方程模块(SRK.m) | 第39页 |
3.3.2 Marquardt法优化模块(MAR.m) | 第39-41页 |
3.3.3 G~E型混合规则模块(DMEVLL.m)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 | 第42-60页 |
4.1 甲苯(1)-水(2)-氢气(3)体系 | 第42-44页 |
4.2 正十六烷(1)-水(2)-氢气(3)体系 | 第44-46页 |
4.3 二氧化碳(1)-二甲醚(2)体系 | 第46-56页 |
4.4 二甲醚(1)-水(2)体系 | 第56-60页 |
4.4.1 G~E形式混合规则 | 第57页 |
4.4.2 参数a的形式 | 第57-58页 |
4.4.3 参数b的形式 | 第58-59页 |
4.4.4 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9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