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传统的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研究的介绍和述评 | 第1-16页 |
一、 传统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6-11页 |
二、 传统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的优点 | 第11-14页 |
(一) 注重市场供求关系和商品弹性分析 | 第12页 |
(二) 注重不同市场形态的税负转嫁与归宿分析 | 第12-13页 |
(三) 多方位地考察税负转嫁与归宿 | 第13页 |
(四) 以数量分析为主要分析工具 | 第13-14页 |
三、 传统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的缺点 | 第14-16页 |
(一) 不能解释税负的真正归宿 | 第14页 |
(二) 只能分析税负增量的转嫁与归宿,不能分析税负的全量或已征收量的转嫁与归宿 | 第14-15页 |
(三) 过度依赖模型分析造成结论和实际脱节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应用剩余产品价值学说弥补传统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缺陷,重新解释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 | 第16-29页 |
一、 对我国在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上的一些观点的批评 | 第16-19页 |
(一) 绝对说和相对说 | 第16-17页 |
(二) 对绝对说和相对说的批评 | 第17-19页 |
二、 税负转嫁的测量 | 第19-24页 |
(一) 对税负转嫁的分期研究 | 第19-21页 |
(二) 重新界定税负范畴 | 第21-22页 |
(三) 一个测量商品税税负转嫁的数量模型 | 第22-24页 |
(四) 重视成交数量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 第24页 |
三、 对税负归宿口径大小的界定 | 第24-25页 |
四、 分析税负归宿的价值源泉 | 第25-29页 |
(一) 个人所得税归宿的价值源泉 | 第26页 |
(二) 商品税归宿的价值源泉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应用剩余产品价值学说对我国市场经济下主要税种的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29-40页 |
一、 增值税税负转嫁的规律 | 第29-34页 |
(一) 不同类型增值税对税负转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 对增值税全部由消费者负担的观点的批评 | 第30页 |
(三) 关于增值税税负转嫁的结论 | 第30-31页 |
(四) 关于增值税税负转嫁的结论 | 第31-34页 |
二、 课税对象和税率高低对个人所得税税负转嫁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一) 不同课税对象的个人所得税转嫁的难度不同 | 第34-35页 |
(二) 税率高低对个人所得税转嫁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公司所得税税负转嫁的几种情况和途径 | 第36-40页 |
(一) 传统理论和剩余产品价值学说在公司所得税转嫁问题上的分歧 | 第36-38页 |
(二) 公司所得税转嫁的三种途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小结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