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耻感及耻感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1-24页 |
·耻感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耻感特点的研究 | 第14-15页 |
·耻感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5页 |
·耻感的类型研究 | 第15页 |
·耻感的应对方式研究 | 第15-16页 |
·大学生耻感教育已有研究的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6-20页 |
·大学生耻感已有研究的概况 | 第16-18页 |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2章 大学生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40页 |
·大学生耻感的一般特点 | 第24-31页 |
·大学生耻感产生机制 | 第24-25页 |
·大学生耻感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大学生耻感产生的原因和事件 | 第26-28页 |
·大学生耻感的表现 | 第28-31页 |
·大学生耻感现状 | 第31-33页 |
·总体情况较好 | 第31-32页 |
·部分学生存在耻感淡化、缺失和错位 | 第32-33页 |
·对于耻感的应对方式部分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 | 第33页 |
·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并存导致耻感模糊 | 第33-34页 |
·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盛行导致耻感淡化 | 第34-36页 |
·网络社会中信息多样化导致大学生耻感困惑 | 第36-37页 |
·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引起大学生荣辱观念混乱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大学生耻感教育作用及其现状 | 第40-49页 |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作用 | 第40-42页 |
·对个人而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 第40页 |
·对学校而言,促进和带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 第40-41页 |
·对社会而言,耻感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 第41-42页 |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现状 | 第42-48页 |
·耻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待完善 | 第42-44页 |
·大学生耻感教育环境较为复杂 | 第44-45页 |
·大学生耻感教育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的教育对策 | 第49-65页 |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主要内容 | 第49-56页 |
·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前提 | 第49-50页 |
·大学生正义感、是非感教育是培养耻感意识的基础 | 第50-51页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 | 第51-52页 |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 第52-53页 |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耻感意识培养的必要保障 | 第53-54页 |
·其他重要的内容 | 第54-56页 |
·大学生耻感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 第56-64页 |
·道德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56-59页 |
·耻感情境体验与反思领悟相结合 | 第59-61页 |
·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附录一:大学生耻感特点及耻感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71-74页 |
附录二:大学生耻感教育访谈提纲(教师版) | 第74页 |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