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5年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与用地结构转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城市空间理论综述 | 第12-22页 |
| ·社会生态学理论 | 第12-15页 |
| ·城市用地空间模式 | 第15-17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的行为学理论 | 第17-18页 |
| ·可达性影响土地使用的理论 | 第18页 |
| ·交通理论 | 第18页 |
| ·城市扩展的空间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 ·城市扩展的社会空间分析理论 | 第19-20页 |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20页 |
| ·近几年的理论探索 | 第20-22页 |
|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22-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与用地转化模型 | 第26-38页 |
|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扩展过程与用地转化的理论模型 | 第26-30页 |
| ·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扩展 | 第26-28页 |
| ·郊区化及现代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式 | 第28-29页 |
| ·逆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的变化 | 第29页 |
|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的趋势 | 第29-30页 |
|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用地转化模式 | 第30-38页 |
|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 第30-33页 |
| ·用地结构转化模式 | 第33-38页 |
| 第三章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用地转化 | 第38-82页 |
| ·城市空间扩展的趋势与特点 | 第38-56页 |
| ·空间扩展受到地形和行政区划的限制 | 第38-40页 |
| ·扩展速度差异较大 | 第40-44页 |
| ·扩张方向差异明显 | 第44-45页 |
| ·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向多核、多中心转化 | 第45-46页 |
| ·空间扩展的地域圈层结构 | 第46-49页 |
| ·空间形态的转化趋势 | 第49-51页 |
| ·空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向心作用 | 第51-52页 |
| ·空间扩展对不同类型用地的占有程度 | 第52-54页 |
| ·空间扩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54-56页 |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 | 第56-82页 |
| ·城市地域圈层的演化 | 第56-59页 |
| ·城市功能特征的转化 | 第59-60页 |
| ·用地结构变化趋势 | 第60-75页 |
| ·城市用地转化及分异过程 | 第75-77页 |
| ·行业用地分异过程 | 第77-82页 |
| 第四章 兰州城市空间扩展与用地转化 | 第82-11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82-83页 |
| ·区域概况 | 第82-83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83页 |
| ·城市空间扩张时空特征分析 | 第83-98页 |
| ·城市空间扩张的大致过程 | 第83-87页 |
| ·空间扩张形式与结构变化 | 第87-88页 |
| ·行业用地结构变化 | 第88-95页 |
| ·城市用地扩展方向变化 | 第95-96页 |
| ·用地结构差异与转换趋势 | 第96-97页 |
| ·时间特征 | 第97-98页 |
| ·建成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第98-105页 |
| ·转移矩阵法分析 | 第98-100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 | 第100-102页 |
| ·用地结构信息熵与系统有序度分析 | 第102-105页 |
| ·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 | 第105-113页 |
| ·影响因素 | 第105-109页 |
| ·机制分析 | 第109-113页 |
| 第五章 中国大城市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 | 第113-119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3-117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13页 |
| ·人口与经济驱动 | 第113-114页 |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114页 |
| ·交通牵引 | 第114页 |
| ·行政区划调整与行政中心搬迁 | 第114页 |
|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引导 | 第114页 |
| ·体制与制度创新 | 第114-117页 |
| ·机制分析 | 第117-119页 |
| 结语 | 第119-12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 ·研究创新 | 第121页 |
| ·研究不足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