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新诗论文

在民国:逊清遗民的文化心态与诗歌书写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32页
 一、问题缘起第12-23页
 二、对象与方法第23-26页
 三、先行研究与资料来源第26-32页
第1章 世变与应对:逊清遗民的认同困境与身份焦虑第32-64页
   ·进退失踞:清遗民独特的历史文化处境第32-46页
     ·晚清改革时机的一再贻误第33-35页
     ·对清廷失望造就的“袖手人”第35-41页
     ·对民国失望触发的“故国”哀思第41-46页
   ·空留士人之“形”:末代士人的身份焦虑第46-55页
     ·象征性与仪式感第47-49页
     ·用舍行藏之间的困境第49-53页
     ·当代舆论对遗民的多重表述第53-55页
   ·退为“遗民诗人”:在边缘化的位置与时代隐秘互动第55-64页
     ·“文学救国”冲击下的文体失落第57-61页
     ·与新时代隐秘的互动第61-64页
第2章 遗民的文学活动:结社雅集及其“现代式”呈现第64-100页
   ·结社与雅集唱和第65-76页
     ·超社、逸社第67-70页
     ·“晨风庐”唱和第70-76页
   ·遗民诗与现代传媒空间第76-86页
     ·以现代媒介为诗学张目:期刊上的《石遗室诗话》第78-83页
     ·旧诗人群体围绕传媒平台的新式聚合第83-86页
   ·旧式文人雅集与现代传媒的结合:以民国二年两场“癸丑修禊”为例第86-100页
     ·寄文化之思于文字风流:遗民的追摹兰亭第87-94页
     ·复归文学本位的诗学认同:梁启超与遗民的应和第94-100页
第3章 毁灭之诗:独特的意象建构第100-118页
   ·“劫烬之诗”第100-109页
     ·毁灭的体验第101-103页
     ·“劫余灰”的生命隐喻第103-109页
   ·“鬼”趣第109-118页
     ·作为“鬼”的历史身份第109-110页
     ·以“鬼”为趣的群体性唱和第110-118页
第4章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艰难”的诗学第118-148页
   ·比兴寄托与晚清民初诗学旨趣第121-130页
     ·“比兴”与语言的深度第121-123页
     ·晚清以降诗“比兴”的再发现第123-126页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合一第126-130页
   ·郑孝胥:激急抗烈“拼命语”第130-136页
     ·“性情”之诗第130-134页
     ·参差对照的笔法第134-136页
   ·陈三立:鉥刿心目,搯擢胃肾第136-140页
     ·政治与死亡的生命符码第136-138页
     ·黑暗之诗第138-140页
   ·沈曾植:“三关”后自有解脱月第140-148页
     ·“学人之诗”的极端代表第140-143页
     ·诗学“三关”与哲思性追求第143-148页
结语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9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
下一篇: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