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生态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相关概念的分析 | 第16-18页 |
·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定义的发展 | 第16-17页 |
·生态旅游扶贫的定义 | 第17-18页 |
·生态旅游扶贫的基础理论 | 第18-2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扶贫 | 第18-19页 |
·旅游乘数效应与生态旅游扶贫 | 第19-21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与生态旅游扶贫 | 第21-22页 |
·绿色GDP 与生态旅游扶贫 | 第22-23页 |
3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流域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23-45页 |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3-32页 |
·漓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及区划范围 | 第23-25页 |
·漓江流域的地貌、水文及气候特征 | 第25页 |
·漓江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 | 第25-30页 |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粗评 | 第30-32页 |
·漓江流域居民的生活现状 | 第32-39页 |
·漓江流域贫困状况 | 第32-35页 |
·漓江流域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第35-36页 |
·目前当漓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36-39页 |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与扶贫的协调性研究 | 第39-45页 |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与扶贫的协调发展 | 第39-42页 |
·漓江流域的生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2-43页 |
·漓江流域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 第43-45页 |
4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扶贫成效的案例分析 | 第45-53页 |
·青狮潭镇新江村概况及青狮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现状 | 第46-47页 |
·青狮潭镇新江村概况 | 第46页 |
·青狮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现状 | 第46-47页 |
·新江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扶贫的地位和作用 | 第47-48页 |
·新江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新江村旅游扶贫的地位和作用 | 第48页 |
·新江村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9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9-50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0页 |
·新江村生态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新江村生态旅游扶贫的对策 | 第51-53页 |
5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考 | 第53-60页 |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 | 第53-55页 |
·协调旅游开发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 第53页 |
·建立科学化的生态旅游开发经济核算体系 | 第53-54页 |
·培养当地的旅游人才,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 | 第54页 |
·加强政府的宏观职能作用,健全旅游管理机构 | 第54-55页 |
·有效整合漓江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 | 第55-56页 |
·对漓江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 第55页 |
·生态旅游的开发要突出“漓江”品牌,加强旅游品牌建设 | 第55-56页 |
·构建多种生态旅游扶贫模式 | 第56-57页 |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 | 第56页 |
·农业生产与从事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 | 第56页 |
·城企相助的模式 | 第56-57页 |
·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 | 第57-60页 |
·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旅游经营实体 | 第57页 |
·增加对贫困人口的小额信贷,解决他们参与旅游开发资金难的问题 | 第57-58页 |
·积极吸收当地的民间资本,以当地居民收益为主要目标 | 第58页 |
·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 | 第58页 |
·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中真正收益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