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明B和罗丹明6G的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 | 第9-10页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0-14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第11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方法 | 第11-12页 |
·识别微环境对印迹聚合物性能影响 | 第12-1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原料的选择 | 第14-17页 |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14-15页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15-16页 |
·溶剂的选择 | 第16页 |
·致孔剂的选择 | 第16页 |
·引发剂和引发方式的选择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7-19页 |
·溶液聚合 | 第17页 |
·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 第17-18页 |
·种子溶胀悬浮聚合 | 第18页 |
·表面印迹技术 | 第18页 |
·原位聚合 | 第18-1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 第19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19页 |
·分子动力学 | 第19-21页 |
·分子动力学简介 | 第19-20页 |
·分子动力学的初始条件 | 第20-21页 |
·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基本步骤 | 第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分子动力学辅助设计印迹聚合物 | 第22页 |
·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第23页 |
·印迹聚合物的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4-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及测试 | 第26-29页 |
·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7页 |
·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及物理测试 | 第27-29页 |
第3章 分子动力学辅助设计印迹聚合物 | 第29-43页 |
·Gromacs3.3 计算软件 | 第29页 |
·功能单体数据库 | 第29-33页 |
·乙腈溶剂中选择功能单体 | 第33-38页 |
·分子动力学模拟选择功能单体的原理 | 第33页 |
·以乙腈为溶剂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33-38页 |
·紫外-可见光谱法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 第38-42页 |
·紫外可见光谱法选择功能单体的原理 | 第38-39页 |
·以乙腈为溶剂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 | 第43-71页 |
·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 第43-44页 |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印迹聚合物 | 第44-47页 |
·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44页 |
·SEM表征 | 第44-45页 |
·吸附性能测试 | 第45-47页 |
·沉淀法制备印迹聚合物 | 第47页 |
·印迹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7-57页 |
·FT-IR分析 | 第47-52页 |
·SEM表征 | 第52-53页 |
·AFM表征 | 第53-54页 |
·TG-DTA分析 | 第54-56页 |
·EDS能谱分析 | 第56-57页 |
·印迹聚合物的性能测试 | 第57-70页 |
·吸附性研究 | 第57-59页 |
·Scatchard图分析 | 第59-6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0-63页 |
·吸附选择性研究 | 第63-65页 |
·聚合物微球的重复利用率 | 第65-67页 |
·pH值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温度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