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栗疫病的生物防治及病原菌不同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对病毒传递的影响 | 第11-22页 |
一、栗疫病和栗疫病菌的有性世代 | 第11-13页 |
二、栗疫菌低毒力病毒传递和营养体亲和性 | 第13-19页 |
三、栗疫病的防治 | 第19-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1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1-75页 |
第一章 栗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子测定及营养体非亲和性新基因型菌株的获得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栗疫病菌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栗疫病菌营养体不亲和性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水平传递的影响 | 第51-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2.结果 | 第54-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四章 利用弱毒力菌株生物防治栗疫病菌 | 第65-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