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象征 | 第10-11页 |
| ·空间的象征意义 | 第11-18页 |
| ·抑郁和人格 | 第18-22页 |
| ·有关抑郁含义 | 第18-19页 |
| ·抑郁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 ·抑郁和人格关系研究 | 第20-22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2-27页 |
| ·研究构想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 4. 研究一:空间象征理论的检验 | 第27-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 ·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 ·空间象限测试四个空间在四个象限的反应频率总体状况的中日比较 | 第27-28页 |
|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空间象限测试上的中日比较 | 第28-30页 |
| ·道路测试的中日比较 | 第30-31页 |
|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道路测试上的中日比较 | 第31-33页 |
| 5. 研究二:中日PAS、SDS、MMPI-S的现状及三者间的关系 | 第33-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 ·抑郁严重度指数的中日比较 | 第33-34页 |
| ·中日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分裂现状的文化差异 | 第34-35页 |
|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分裂上的中日比较 | 第35-37页 |
| ·中日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分裂之间的关系 | 第37-40页 |
| 6. 研究三:空间象征与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分裂的关系 | 第40-44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空间象限测试与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分裂的关系 | 第40-43页 |
| ·道路测试与MMPI-S关系的中日比较 | 第43-44页 |
| 7. 讨论 | 第44-49页 |
| ·空间象征的检验 | 第44-45页 |
| ·人格问题倾向性、抑郁和分裂的中日比较 | 第45-49页 |
| ·日本大学生的社会退缩 | 第45-46页 |
| ·愤怒控制和抑郁 | 第46页 |
| ·健康问题和抑郁 | 第46-47页 |
| ·疏离感和抑郁 | 第47页 |
| ·抑郁、分裂水平的中日差异 | 第47-49页 |
| 8. 结论和建议 | 第49-52页 |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对中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 | 第50-51页 |
| ·针对不同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 第50页 |
| ·加强中日大学生的交流,相互了解,互相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 第50-51页 |
| ·本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