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苹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影响苹果叶片离体再生的因素 | 第11-13页 |
·影响苹果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13-15页 |
2 成花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分生组织特异性基因 | 第15-16页 |
·调控花器官形成的基因 | 第16页 |
·定域基因 | 第16页 |
·成花计时基因 | 第16-17页 |
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蛋白质组学的背景及其概念 | 第17-18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蛋白质组学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苹果实生苗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消毒方法对种子的处理效果 | 第26-27页 |
·不同激素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27-28页 |
·激素对苹果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8-30页 |
·暗培养时间对苹果实生组培苗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0页 |
·叶片放置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条件对生根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影响打破苹果杂交种子休眠的因素 | 第32页 |
·影响外植体消毒的因素 | 第32页 |
·影响苹果实生苗离体繁殖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32-33页 |
·影响苹果实生苗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苹果杂交实生组培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浸染时间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38-39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选择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浸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2页 |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2页 |
·抗生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转LEAFY基因苹果实生苗植株的检测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材料 | 第43-45页 |
·方法 | 第45-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转LEAFY基因苹果实生苗的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48页 |
·PCR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RT-PCR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转LEAFY基因苹果成花特异蛋白的分离 | 第5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试剂和设备 | 第51-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3 结论 | 第56-58页 |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