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双溶剂法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纳米钯/铁制备及三氯乙烯催化脱氯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1 地下水中氯代烃的来源及危害第15页
    1.2 纳米铁还原脱氯第15-18页
        1.2.1 纳米铁还原脱氯机理第15-17页
        1.2.2 纳米铁制备方法第17页
        1.2.3 纳米铁基双金属第17-18页
    1.3 载体负载纳米铁第18-19页
    1.4 载体负载纳米铁的制备方法第19-21页
        1.4.1 等体积浸渍法第19页
        1.4.2 双溶剂法第19-20页
        1.4.3 其他制备方法第20-21页
    1.5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第21-23页
        1.5.1 介孔二氧化硅合成机理第21-22页
        1.5.2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第22页
        1.5.3 介孔二氧化硅的扩孔第22-23页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1.6.1 选题意义第23-24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3页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5-26页
    2.2 介孔二氧化硅制备方法第26-27页
        2.2.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第26-27页
        2.2.2 介孔二氧化硅的扩孔第27页
    2.3 脱氯材料的制备第27-29页
        2.3.1 双溶剂法纳米铁-介孔二氧化硅制备第27页
        2.3.2 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纳米钯/铁制备第27-28页
        2.3.3 纳米钯/铁制备第28-29页
    2.4 物理化学表征第29页
    2.5 脱氯实验第29-30页
    2.6 分析方法第30-33页
第三章 介孔二氧化硅及其负载纳米钯/铁结构表征与分析第33-53页
    3.1 不同水解温度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分析第33-35页
        3.1.1 SEM分析第33页
        3.1.2 TEM分析第33-35页
    3.2 扩孔与未扩孔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分析第35-41页
        3.2.1 XRD分析第35-36页
        3.2.2 SEM-EDS分析第36-38页
        3.2.3 TEM分析第38-39页
        3.2.4 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孔径第39-41页
    3.3 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纳米钯/铁结构分析第41-51页
        3.3.1 XRD分析第41-44页
        3.3.2 TEM-EDS分析第44-49页
        3.3.3 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孔径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纳米钯/铁-介孔二氧化硅对三氯乙烯的脱氯机理及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第53-63页
    4.1 催化剂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3-56页
    4.2 载体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6-58页
    4.3 负载方式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4.4 孔隙结构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4.5 纳米钯/铁-介孔二氧化硅脱氯反应动力学模型第60-63页
第五章 纳米钯/铁-介孔二氧化硅脱氯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第63-73页
    5.1 铁负载率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63-65页
    5.2 脱氯材料用量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65-68页
    5.3 三氯乙烯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第68-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创新点第74页
    6.3 建议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附录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5-87页
附件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Cheeger-Gromoll度量的切丛的几何
下一篇: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空气中甲醛及其副产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