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20页 |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体系的需要 | 第13-15页 |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现实需求 | 第15-19页 |
·森林人工化和森林景观破碎化,生态服务功能弱化 | 第16-17页 |
·林分结构简单,木材生产能力下降 | 第17-18页 |
·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呈上升趋势 | 第18-19页 |
·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森林恢复和经营理念的必然过程 | 第19-20页 |
2 森林健康理论研究进展及趋势 | 第20-44页 |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历程 | 第20-21页 |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 第21-23页 |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24-27页 |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途径 | 第27-28页 |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应用 | 第28-29页 |
·森林健康理论研究现状 | 第29-39页 |
·森林健康的概念 | 第29-32页 |
·森林健康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32-33页 |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 | 第33-35页 |
·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森林健康监测指标 | 第35-38页 |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国内外森林健康的主要实践 | 第39-42页 |
·美国的森林健康实践 | 第39-40页 |
·加拿大的森林健康实践 | 第40页 |
·澳大利亚的森林健康实践 | 第40-41页 |
·中国的森林健康实践 | 第41-42页 |
·森林健康研究发展趋势 | 第42-44页 |
·关于森林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会继续深入 | 第42-43页 |
·基于中国森林恢复过程的森林健康理论研究会成为一个热点 | 第43页 |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 第43-44页 |
3 研究内容及途径 | 第44-56页 |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森林健康理论体系 | 第44页 |
·森林健康的评价方法 | 第4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50页 |
·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建设 | 第45-49页 |
·江西信丰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5-46页 |
·贵州麻江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6-47页 |
·云南丽江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7页 |
·陕西佛坪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7-48页 |
·北京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8-49页 |
·江西信丰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试点项目区 | 第49页 |
·泰山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 | 第49页 |
·文献和资料分析 | 第49页 |
·科学考察及学术交流 | 第49-50页 |
·理论归纳和逻辑推理 | 第50页 |
·实证分析 | 第50页 |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50-56页 |
·试点建设技术报告 | 第50页 |
·科学考察和研讨会的资料和成果 | 第50页 |
·项目调查监测 | 第50-56页 |
·河流泥沙淤积观测 | 第50-51页 |
·河道径流监测 | 第51-53页 |
·土壤调查和理化性质分析 | 第53页 |
·生物多样性样地调查 | 第53-54页 |
·坡面径流小区观测 | 第54-56页 |
4 森林健康基本理论体系 | 第56-85页 |
·森林健康的概念 | 第56-63页 |
·关于泛森林的概念 | 第56-61页 |
·森林属性的历史演变 | 第56-59页 |
·现代意义的森林属性的含义和特点 | 第59-61页 |
·关于现代意义的健康观 | 第61-63页 |
·关于人类健康 | 第61-62页 |
·关于动物的健康 | 第62页 |
·关于土壤、河流等非生物因素的健康 | 第62-63页 |
·两点基本启示 | 第63页 |
·森林健康的定义 | 第63页 |
·森林健康的属性 | 第63-66页 |
·自然—社会复合属性 | 第63-64页 |
·多维性 | 第64-65页 |
·非线性 | 第65页 |
·动态平衡属性 | 第65-66页 |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 第66-69页 |
·生态安全理论 | 第66页 |
·可持续理论 | 第66页 |
·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66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66-68页 |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第68页 |
·潜在植被理论和新演替理论 | 第68页 |
·阶段定向经营理论 | 第68页 |
·森林恢复理论 | 第68-69页 |
·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因素 | 第69-79页 |
·森林健康干扰的概念和分类 | 第69页 |
·干扰的作用机制 | 第69-71页 |
·中国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 | 第71-79页 |
·人为干扰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 | 第71-72页 |
·经营环节缺失 | 第72页 |
·高利用压力 | 第72-74页 |
·高暴露风险 | 第74-75页 |
·气候变化 | 第75-77页 |
·高社会关注度 | 第77-79页 |
·森林健康的评价理论 | 第79-83页 |
·中国森林健康评价的复杂性 | 第79-82页 |
·评价结果的非唯一性 | 第79-81页 |
·模型化和数学化的误导 | 第81-82页 |
·森林健康指数的数学表达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5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及理论验证 | 第85-107页 |
·森林健康评价的原则 | 第85-86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85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85页 |
·主导性原则 | 第85页 |
·实用性原则 | 第85页 |
·差别性原则 | 第85-86页 |
·小尺度及结构简单森林健康的评价—要素评价法(4S) | 第86-90页 |
·适宜性(Suitability,SUI) | 第86-87页 |
·安全性(Security,SEC) | 第87页 |
·稳定性(Stablization,STA) | 第87-88页 |
·连续性(Succession,SUC) | 第88-89页 |
·森林健康指数及其评价 | 第89-90页 |
·大尺度高复杂度森林健康的评价—症状/功能法(SYM/SER) | 第90-96页 |
·症状/功能法表述 | 第90-91页 |
·森林健康的分类及定性描述 | 第91-93页 |
·健康程度 | 第92-93页 |
·健康趋势 | 第9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93页 |
·大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93-96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93-95页 |
·生产能力 | 第95页 |
·森林健康和活力 | 第95页 |
·土壤资源 | 第95页 |
·水资源 | 第95页 |
·森林碳汇 | 第95-96页 |
·森林健康评价的程序 | 第96-97页 |
·系统分析阶段 | 第96页 |
·调查监测阶段 | 第96页 |
·森林健康评价阶段 | 第96页 |
·系统诊断阶段 | 第96页 |
·制定管理政策和措施阶段 | 第96-97页 |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的理论验证 | 第97-106页 |
·城市森林健康评价分析 | 第97-100页 |
·农田防护林健康评价分析 | 第100-103页 |
·马尾松林健康评价分析 | 第103-105页 |
·笋用雷竹林健康评价分析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6 案例分析 | 第107-135页 |
·崇墩沟流域的基本情况 | 第107-110页 |
·自然条件 | 第107页 |
·土地利用情况 | 第107页 |
·水土流失情况 | 第107-108页 |
·主要生物治理措施 | 第108-109页 |
·预期治理效果及进展 | 第109-110页 |
·评价过程 | 第110-112页 |
·系统分析 | 第110页 |
·调查监测 | 第110-111页 |
·健康评价 | 第111-112页 |
·主要森林群落状况 | 第112-116页 |
·马尾松林群落 | 第112-113页 |
·马尾松低效纯林 | 第112-113页 |
·马尾松稀疏幼林 | 第113页 |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群落 | 第113-114页 |
·杉木林群落 | 第114-115页 |
·杉木低效纯林 | 第114页 |
·杉木人工林 | 第114-115页 |
·湿地松林群落 | 第115页 |
·湿地松—杉木混交林群落 | 第115-116页 |
·杉木—枫香混交林群落 | 第116页 |
·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116-118页 |
·马尾松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 第117页 |
·杉木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117-118页 |
·湿地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118页 |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18-122页 |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 第119页 |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 | 第119-120页 |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 第120-122页 |
·结果分析 | 第122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122-124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123-124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124页 |
·崇墩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价 | 第124页 |
·崇墩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趋势评价 | 第124-1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景观动态变化 | 第125-130页 |
·景观类型总体格局变化 | 第126-128页 |
·景观类型空间格局变化 | 第128页 |
·评价与分析 | 第128-130页 |
·水土流失变化 | 第130-131页 |
·水土流失调查评价结果的变化 | 第130页 |
·坡面径流小区径流和侵蚀量变化 | 第130-131页 |
·河流泥沙量变化 | 第131页 |
·结果分析 | 第131页 |
·其他方面的变化 | 第131-132页 |
·健康趋势分析结果 | 第132页 |
·小结 | 第132-135页 |
7 结论和讨论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讨论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153-154页 |
导师朱金兆教授简介 | 第154-15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