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天文学论文--天体物理学论文--塌缩星(黑洞)论文

星系团与黑洞高能天体物理过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星系团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介绍第10-14页
     ·宇宙学研究的独特工具第11-13页
     ·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第13-14页
   ·超大质量黑洞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介绍第14-16页
     ·高能辐射与宇宙线的诞生地第14-15页
     ·研究宇宙星际介质的探照灯第15-16页
     ·宇宙结构形成的关键参与者第16页
   ·论文内容介绍第16-18页
第2章 星系团SZ效应研究第18-54页
   ·SZ效应介绍第19-23页
   ·星系团中的磁SZ效应第23-32页
     ·星系团中的磁场第23-24页
     ·磁场对SZ效应的修正第24-27页
     ·磁SZ效应的应用第27-32页
   ·WMAP卫星数据中的SZ效应第32-54页
     ·CMB天图上的SZ信号第33-42页
     ·星系团外缘的维里化激波第42-44页
     ·星系团中的重子物质比第44-54页
第3章 星系团暗物质研究第54-79页
   ·暗物质介绍第54-57页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第54-55页
     ·暗物质候选者第55-56页
     ·暗物质的探测第56-57页
   ·暗物质粒子与重子的碰撞截面第57-65页
     ·“冷流”星系团与”冷流疑难”第57-58页
     ·“冷流”星系团的暗物质加热机制第58-65页
   ·星系团中暗物质的等效温度第65-79页
     ·星系团中暗物质的动力学模型第66-67页
     ·暗物质与ICM的温度比较第67-69页
     ·星系团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热源第69-79页
第4章 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研究第79-109页
   ·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一般模型第79-86页
     ·种子黑洞第81页
     ·黑洞的吸积增长第81-83页
     ·黑洞的并合增长第83-85页
     ·黑洞增长的极限第85-86页
   ·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第86-98页
     ·传统模型的困难第87-89页
     ·暗物质-重子物质两阶段吸积模型第89-94页
     ·对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解释第94-96页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第96-97页
     ·模型的理论预言第97-98页
   ·类星体HE 0450-2958的形成第98-109页
     ·一个“裸”类星体?第98-100页
     ·星系交会的动力学模型第100-103页
     ·星爆活动与黑洞的增长第103-109页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录 A 高温等离子体的辐射冷却函数第127-128页
附录 B 论文工作的引用情况第128-13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证券投资基金会计信息供求问题研究
下一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H-2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急性放射病小鼠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