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中的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空间的认识 | 第9-19页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第9-10页 |
·分类细致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 第10-12页 |
·生机勃勃的《建筑模式语言》 | 第12-13页 |
·左右摇摆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13-15页 |
·三者的横向比较 | 第15-18页 |
·为什么选择亚历山大?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筑模式语言》的角色 | 第19-27页 |
·模式语言三部曲 | 第19-20页 |
·从空间模式+事件模式到建筑师=使用者 | 第20-23页 |
·在模式语言的引导下达成良好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亚历山大的三个空间特质偏好 | 第24-27页 |
第3章 亚历山大的空间尺度研究 | 第27-47页 |
·“尺度”的范围界定 | 第28-29页 |
·变小了的广场和变大了的厨房 | 第29-31页 |
·具体尺度 | 第30页 |
·相关尺度 | 第30-31页 |
·模糊尺度 | 第31页 |
·三分“人”后量化空间 | 第31-36页 |
·基于人的物理尺度的量化方法 | 第32-33页 |
·基于人的行为方式的量化方法 | 第33-34页 |
·基于人的主体感受的量化方法 | 第34-36页 |
·室内的距离和室外的气氛 | 第36-41页 |
·附录(尺度) | 第41-47页 |
·涉及空间尺度的模式语言列表 | 第41-42页 |
·涉及空间尺度的模式语言简述(按模式编号排序) | 第42-47页 |
第4章 亚历山大的空间关系研究 | 第47-80页 |
·“关系”的范围界定 | 第48-49页 |
·三种不同维度的空间关系 | 第49-52页 |
·公共与私密的关系 | 第50-51页 |
·空间的位置 | 第51页 |
·空间的组织 | 第51-52页 |
·分别实现三种关系 | 第52-63页 |
·三条途径形成“含混的并存” | 第52-57页 |
·空间定位的两大法宝:人气和阳光 | 第57-59页 |
·多样化的空间组织 | 第59-63页 |
·公共还是私密?中心还是街角?对比还是融合? | 第63-66页 |
·私密性优于公共性 | 第63-65页 |
·退而求其次 | 第65页 |
·因势利导 | 第65-66页 |
·附录(关系) | 第66-80页 |
·涉及空间关系的模式语言列表 | 第66-68页 |
·涉及空间关系的模式语言简述 | 第68-80页 |
第5章 亚历山大的空间边界研究 | 第80-109页 |
·“边界”的范围界定 | 第81-82页 |
·一条边界,两个选择 | 第82-84页 |
·明确无误的边界 | 第82-83页 |
·模棱两可的边界 | 第83-84页 |
·划定空间之间的边界 | 第84-92页 |
·空间和隔绝和人流的限制 | 第84-85页 |
·生硬的混合与柔和的过渡 | 第85-92页 |
·先择过渡,后选混合 | 第92-93页 |
·附录(边界) | 第93-109页 |
·涉及空间边界的模式语言列表 | 第93-94页 |
·涉及空间边界的模式语言简述 | 第94-109页 |
第6章 亚历山大的思维特点 | 第109-118页 |
·亚历山大的逻辑思维 | 第109-110页 |
·自下而上V.S.自上而下 | 第110-113页 |
·自上而下是否真是原因? | 第110-111页 |
·自下而上能否成为解答? | 第111-113页 |
·生物基因V.S.模式语言 | 第113-115页 |
·敏锐的感觉,活泼的文字 | 第115-118页 |
结语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附录:插图和表格索引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