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选题原因 | 第11-12页 |
| ·以往研究的回顾 | 第12-17页 |
| ·GIS数据库及其在遗址内的应用 | 第13-14页 |
| ·GIS支持的区域聚落分布研究 | 第14-15页 |
| ·考古位置预测模型 | 第15页 |
| ·遗址的空间分配与地域观念 | 第15页 |
| ·通视与可视域分析 | 第15-16页 |
| ·区域考古模拟 | 第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方法的解释 | 第17-23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 ·GIS的类型 | 第20页 |
| ·空间和地理空间 | 第20-22页 |
| ·空间数据的特点 | 第22页 |
| ·空间数据的结构 | 第22-23页 |
| ·GIS与SPS、摇感等技术的集成 | 第23-27页 |
| ·SPS(卫星定位系统)技术 | 第23-24页 |
| ·遥感技术 | 第24-25页 |
| ·3S(GPS、RS与GIS)的集成 | 第25-27页 |
| 2 自然地理环境与考古学文化类型 | 第27-45页 |
| ·研究区域的地形与气候 | 第27-31页 |
| ·研究区域中涉及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 第31-43页 |
| ·考古学文化 | 第31-32页 |
| ·裴李岗文化 | 第32-33页 |
| ·仰韶文化 | 第33-34页 |
| ·庙底沟二期文化 | 第34-35页 |
| ·龙山文化 | 第35-37页 |
| ·二里头文化 | 第37-39页 |
| ·东下冯文化 | 第39页 |
| ·商文化 | 第39-41页 |
| ·周文化 | 第41-43页 |
| ·全新世气候变迁 | 第43-45页 |
| ·8500~7000aB.P.的波动升温期 | 第43-44页 |
| ·7000~5000aB.P.为稳定的暖湿时期,高温期进入最盛阶段 | 第44页 |
| ·5000~4000aB.P.为波动降温期 | 第44页 |
| ·4000—3200aB.P.为较稳定的温暖期 | 第44页 |
| ·3200~3000aB.P.为气温波动下降期,但气温仍高于现在 | 第44-45页 |
| 3 考古GIS的建设与研究 | 第45-83页 |
| ·考古中GIS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 ·考古GIS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6-52页 |
| ·地图、地形数据 | 第46-48页 |
| ·影像数据 | 第48-50页 |
| ·属性数据 | 第50-51页 |
| ·元数据 | 第51-52页 |
| ·数据集成与空间分析技术 | 第52-55页 |
| ·数据集成 | 第52页 |
| ·空间分析技术 | 第52-55页 |
| ·临汾盆地的聚落考古研究 | 第55-65页 |
| ·研究区域及资料分析 | 第55-57页 |
| ·空间叠置分析 | 第57-59页 |
| ·缓冲区分析 | 第59-60页 |
| ·坡度与坡向分析 | 第60-61页 |
| ·可视域分析 | 第61-63页 |
| ·水文分析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洛阳盆地的聚落考古研究 | 第65-73页 |
| ·洛阳盆地概述 | 第65页 |
| ·研究资料及其数据处理 | 第65-67页 |
| ·空间叠置分析 | 第67-69页 |
| ·缓冲区分析 | 第69-70页 |
| ·地面坡度分析 | 第70-71页 |
| ·水文分析 | 第71-72页 |
| ·可视域分析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页 |
| ·洹河流域的聚落考古研究 | 第73-76页 |
| ·七星河、美阳河流域的聚落考古研究 | 第76-8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6-77页 |
| ·聚落分布的空间分析 | 第77-78页 |
| ·周原遗址的位置分析 | 第78-79页 |
| ·七星河流域与美阳河流域聚落分布的比较研究 | 第79-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4 结语 | 第83-87页 |
| ·考古学文化演变的原因分析 | 第83-85页 |
| ·考古GIS研究的展望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刘建国简历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