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 第18页 |
|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2 研究一: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问卷的编制 | 第20-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初测问卷编制 | 第20-22页 |
| ·正式问卷的编制 | 第22-23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23-27页 |
| ·项目分析 | 第23-24页 |
| ·项目筛选 | 第24-26页 |
|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26-27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与量表结构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3 研究二: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发展特点 | 第29-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被试 | 第29页 |
| ·工具 | 第29页 |
| ·程序 | 第29-30页 |
| ·结果 | 第30-39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总体状况 | 第30-31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在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家庭来源差异比较 | 第33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及其诸因子的年级差异比较 | 第33-37页 |
| ·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之交互作用分析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4 研究三: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其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 | 第40-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工具 | 第40页 |
| ·程序 | 第40-41页 |
| ·结果 | 第41-45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其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 ·异性交往自我不同水平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上的差异 | 第41-43页 |
| ·异性交往自我诸维度对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之间的路径分析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5 总讨论 | 第46-53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研究的逻辑思考:思路与价值 | 第46-47页 |
| ·社会自我与异性交往自我 | 第46页 |
| ·异性交往自我与中学生健康的异性交往 | 第46-47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问卷的编制 | 第47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发展特点 | 第47-50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总体特点 | 第48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性别特点 | 第48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的家庭来源特点 | 第48-50页 |
| ·中学生异性交往自我与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对中学生异性交往教育的启示 | 第51-52页 |
| ·本研究有待完善和深入之处 | 第52-53页 |
| 6 总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