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词义的限定 | 第15-27页 |
·概念指涉 | 第15-16页 |
·景观 | 第15页 |
·景观词义的衍生 | 第15页 |
·园林景观 | 第15-16页 |
·构成要素 | 第16-19页 |
·形式要素 | 第17-18页 |
·功能要素 | 第18-19页 |
·意义要素 | 第19页 |
·文化的角度 | 第19-21页 |
·文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文化是个意义系统 | 第20页 |
·文化表征的园林景观 | 第20-21页 |
·园林景观意义的表达 | 第21-25页 |
·意义 | 第21-22页 |
·意义的表达方法 | 第22页 |
·意义的预设和接受者 | 第22-23页 |
·意义的预设——象征 | 第23页 |
·意义的错误解读 | 第23-24页 |
·意义表达的典型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景观意义变化的文化原因 | 第27-46页 |
·现代以前——膜拜时代 | 第27-30页 |
·现代以前景观表现特征 | 第27-28页 |
·现代以前景观三要素特征 | 第28-30页 |
·现代——秩序的时代 | 第30-36页 |
·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 第30-31页 |
·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 第31-32页 |
·现代主义景观三要素特征 | 第32-36页 |
·现代以后——多元时代 | 第36-42页 |
·现代以后的文化特征 | 第36-37页 |
·现代以后的艺术特征 | 第37页 |
·现代以后景观的三要素特征 | 第37-39页 |
·现代以后的景观设计 | 第39-42页 |
·现今——数字化时代 | 第42-44页 |
·数字化时代文化特征 | 第42-43页 |
·数字时代艺术特征 | 第43页 |
·数字时代的城市景观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代景观意义的设计方法 | 第46-56页 |
·风格方法 | 第47-48页 |
·景观意义的参照——模仿 | 第48-50页 |
·模仿的演变 | 第48页 |
·模仿的类型 | 第48-49页 |
·景观模仿意义的两面性 | 第49-50页 |
·意义的预设方法之一——纵向时轴模仿 | 第50-51页 |
·纵向时轴性结构中的两个因素 | 第50页 |
·山水文化的纵向时轴性演变 | 第50-51页 |
·意义的预设方法之二——横向时轴模仿 | 第51-52页 |
·横向时轴性结构中的两个因素 | 第52页 |
·横向时轴性——同质和差异 | 第52页 |
·复制的方法 | 第52-53页 |
·复制的来源 | 第52-53页 |
·园林景观中的复制 | 第53页 |
·中国目前景观设计的文化错失——意义的紊乱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意义表达实例——咸阳二道原景观设计 | 第56-73页 |
·背景---规划设计项目背景 | 第56-59页 |
·历史沿革 | 第56-57页 |
·区域历史文化背景 | 第57-58页 |
·城市发展需求 | 第58-59页 |
·位置及其特点 | 第59-64页 |
·地理位置 | 第59页 |
·区位关系 | 第59页 |
·自然概况 | 第59-61页 |
·现状生态环境分析 | 第61-63页 |
·项目特点 | 第63-64页 |
·意义的探究——相地 | 第64-65页 |
·项目基地分析 | 第64页 |
·意义的探究 | 第64-65页 |
·意义的赋形——借景 | 第65-69页 |
·意义的渊源 | 第65-67页 |
·意义的赋形 | 第67-69页 |
·意义的表达——顾名思义 | 第69-72页 |
·设计意义表达的形成 | 第69页 |
·意义的表达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