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及侵染致病的信号途径 | 第11-16页 |
·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 | 第11-12页 |
·稻瘟病菌致病过程中相关的信号途径 | 第12-16页 |
·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途径 | 第13页 |
·MAP蛋白质激酶级联机制 | 第13-16页 |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功能及其主要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G蛋白 | 第16页 |
·G蛋白偶联受体 | 第16-17页 |
·GPCR的结构 | 第16-17页 |
·GPCR的分类 | 第17页 |
·GPCR与G蛋白的关系 | 第17-18页 |
·GPCR的功能与应用 | 第18-19页 |
·GPCR在不同生物中的研究情况 | 第19-22页 |
·GPCR在细菌中的研究情况 | 第19页 |
·GPCR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应用情况 | 第19页 |
·GPCR在植物真菌中的研究情况 | 第19-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9页 |
·试验使用的菌株、质粒、试剂和培养基等材料 | 第22-23页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DNA琼脂糖电泳 | 第24页 |
·PCR扩增(普通PCR、RT-PCR) | 第24-27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27页 |
·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7-28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页 |
·质粒酶切与连接 | 第28-29页 |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页 |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转化和转化子的验证 | 第29-30页 |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 | 第30页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 | 第30-36页 |
·探针的准备 | 第30-32页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消化及电泳 | 第32-35页 |
·Southern杂交 | 第35-36页 |
·免疫显色 | 第36页 |
·稻瘟病菌总RNA的提取与分析 | 第36-37页 |
·稻瘟病菌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 第37-39页 |
·生长速率测定与菌落颜色 | 第37页 |
·产孢量测定 | 第37页 |
·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37-38页 |
·附着胞形成率及洋葱表皮侵入实验 | 第38页 |
·对植物致病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水稻育苗及接种方法 | 第38页 |
·大麦叶片离体接种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稻瘟病菌两个假定GPCR基因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1页 |
·稻瘟病菌假定GPCRsMGG_02855和MGG_04698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41-45页 |
·基因MGG_02855缺失突变体的互补 | 第45-46页 |
·两个GPCR基因与稻瘟病菌生长发育以及致病性的关系 | 第46-53页 |
·生长速度和菌丝颜色分析 | 第46-47页 |
·产孢量测定 | 第47-48页 |
·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洋葱表皮侵入分析 | 第48-50页 |
·致病性分析 | 第50-52页 |
·RT-PCR分析GPCR与已知信号途径的关系 | 第52-53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