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三、论文的主要议题 | 第16-17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19-39页 |
第一节 建国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9-25页 |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 第19-22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 | 第22-25页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25-28页 |
一、西部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动态演进 | 第25-26页 |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战略布局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转换 | 第28-31页 |
一、我国生产力区域布局与资源要素配置的新格局 | 第28-29页 |
二、生产力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的创新 | 第29-31页 |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31-35页 |
一、西部发展滞缓对东部以及全国发展的制约 | 第31-32页 |
二、西部是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再发展的肥沃土壤 | 第32-34页 |
三、西部发展与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变 | 第34-35页 |
第五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意蕴 | 第35-39页 |
一、中国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 第35-36页 |
二、地区差距的表现及其危害 | 第36-37页 |
三、贫富差距、民族矛盾与社会正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 第39-50页 |
第一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西部民族经济发展 | 第39-42页 |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势 | 第39-41页 |
二、西部开发与应对经济全球化 | 第41-42页 |
第二节 WTO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 | 第42-45页 |
一、“内发外促”的交互作用 | 第42-43页 |
二、西部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的变迁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西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 第45-46页 |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 第45页 |
二、西部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国家安全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 | 第46-50页 |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 第47-48页 |
二、民族国家、国家利益与经济全球化 | 第48-50页 |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导向 | 第50-67页 |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 | 第50-54页 |
一、市场供给关系发生巨变 | 第50-51页 |
二、西部资源产品与科技含量此消彼涨 | 第51-53页 |
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反思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 第54-67页 |
一、产业竞争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角色定位 | 第54-55页 |
二、市场机制是西部民族经济开发的主要依托 | 第55-58页 |
三、西部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58-67页 |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 第67-79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开发西部的历史经验教训 | 第67-73页 |
一、生产力布局上的“蛙跳”未形成积聚效应 | 第67-68页 |
二、大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68-69页 |
三、“嵌入”式开发与民族地方经济和人力资源的隔离 | 第69-71页 |
四、民族地区的开发的军事备战和“全面撒网” | 第71-72页 |
五、“海南热”“北海热”的经验教训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小城镇经济建设及其特殊作用 | 第73-79页 |
一、小城镇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73-75页 |
二、西部小城镇建设应当汲取“空壳化”苏南的教训 | 第75-76页 |
三、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思路 | 第76-77页 |
四、西部小城镇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政策法律参入的意义 | 第79-98页 |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平衡协调与西部经济发展 | 第79-83页 |
一、区域开发与促进全国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 第79-80页 |
二、东部沿海地区的超常发展与西部发展的时机和条件 | 第80-83页 |
第二节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政策法律问题 | 第83-93页 |
一、结构问题 | 第83-85页 |
二、资本形成和资金供给问题 | 第85-90页 |
三、基础设施问题 | 第90-91页 |
四、区位劣势问题 | 第91页 |
五、相对政策劣势问题 | 第91页 |
六、人才外流问题 | 第91-92页 |
七、民族文化障碍问题 | 第92-93页 |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和力量源泉 | 第93-98页 |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更新观念 | 第93-94页 |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 第94-96页 |
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第96-98页 |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营建 | 第98-116页 |
第一节 创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的良好环境 | 第98-101页 |
一、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 | 第98-99页 |
二、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法律制度原因分析 | 第99-100页 |
三、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的政策体系须由法律明确和保证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要实施政策倾斜 | 第101-105页 |
一、产业政策倾斜 | 第102页 |
二、生态工程建设的政策倾斜 | 第102-103页 |
三、金融货币政策倾斜 | 第103页 |
四、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倾斜 | 第103-104页 |
五、扶贫政策上的倾斜 | 第104-105页 |
六、教育政策的倾斜与扶持 | 第105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西部发展的配套政策 | 第105-110页 |
一、国家的优惠政策 | 第106-107页 |
二、地方的发展政策 | 第107页 |
三、实施特殊的科教、人才战略 | 第107-108页 |
四、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化建设 | 第108-109页 |
五、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配套和完善 | 第109-110页 |
第四节 优化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东西部关系和民族关系 | 第110-116页 |
一、资源配置、要素迁移与政策支持 | 第111-112页 |
二、新型、互利的区际经济关系的建立与协调 | 第112页 |
三、中央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政策 | 第112-113页 |
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政策选择 | 第116-129页 |
第一节 投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 第116-120页 |
一、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资结构 | 第116-118页 |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区域和产业壁垒的消除与西部资源输出效率的提升 | 第120-123页 |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资源产品的输出 | 第120-121页 |
二、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消除行政垄断 | 第121-122页 |
三、打破区域和产业壁垒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重视生态经济建设 | 第123-126页 |
一、西部生态恶化的现状 | 第123-124页 |
二、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举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 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 | 第126-129页 |
一、特色资源 | 第126-127页 |
二、特色产业 | 第127-128页 |
三、特色产品 | 第128页 |
四、特色技术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评介 | 第129-159页 |
第一节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法律促进的意义 | 第129-131页 |
一、解决西部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政策支持 | 第129-130页 |
二、促进西部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中央政府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 第131-147页 |
一、营造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政策法律支持的氛围 | 第131-133页 |
二、整合移民政策,制定《移民法》 | 第133-134页 |
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法》,明确集体林、地物权 | 第134-135页 |
四、制定实施宏观金融财政政策的“区域倾斜 | 第135-141页 |
五、加入WTO后的西部引资政策 | 第141-142页 |
六、关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 | 第142-146页 |
七、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问题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政府机构改革 | 第147-153页 |
一、西部民族经济发展要警惕“滞胀”并存 | 第147-148页 |
二、政府机构改革与建立廉价政府 | 第148-149页 |
三、加强和规范西部民族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 第149-153页 |
第四节 西部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153-159页 |
一、进一步完善地方开放政策 | 第153-155页 |
二、完善政策设计、执行机制 | 第155-156页 |
三、人才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 第156-157页 |
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创建的制度完善 | 第157-159页 |
第九章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法律促进的总体方略和基本制度 | 第159-178页 |
第一节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法律促进的总体目标 | 第159-160页 |
一、西部经济发展与法律促进的基本政策取向 | 第159-160页 |
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 | 第160页 |
第二节 西部经济发展与区域法制建设 | 第160-166页 |
一、区域法制的意义 | 第160-161页 |
二、西部民族区域法制的性质 | 第161-162页 |
三、西部民族区域法制建设的价值导向 | 第162-164页 |
四、西部民族区域法制建设中的主体及其权限 | 第164-166页 |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法律促进的重要法律制度 | 第166-178页 |
一、积极推动制定《西部经济促进法》 | 第166-168页 |
二、以资源权为核心的财产权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 第168-171页 |
三、西部经济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 | 第171-172页 |
四、西部民族地区市场主体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 第172-173页 |
五、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法律引导、规范和保护 | 第173-175页 |
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法律规制和保障 | 第175-176页 |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促进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3页 |
后记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