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觉新与瑞宣的比较 | 第13-25页 |
1、相同之处 | 第13-21页 |
(1) 家庭地位:大家庭的长子 | 第13-14页 |
(2) 教育背景:东西文化冲突的产物 | 第14-15页 |
(3) 婚姻状态:父母之命却相对满意 | 第15-16页 |
(4) 思想状态:破产——希望 | 第16-19页 |
(5) 相同的经历 | 第19-21页 |
2、不同之处 | 第21-25页 |
(1) 时代背景不同 | 第21页 |
(2) 家庭背景不同 | 第21-22页 |
(3) 生活经历不同 | 第22页 |
(4) 行为表现不同 | 第22-23页 |
(5) 面临的困境不同 | 第23页 |
(6) 国民意识不同 | 第23页 |
(7) 眼光不同 | 第23页 |
(8) 行动的表现方式不同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钟摆人"的典型特点 | 第25-29页 |
1、觉新与瑞宣的性格始终是功利的、温和的 | 第25页 |
2、觉新与瑞宣的思想在新旧之间游移不定 | 第25-26页 |
3、觉新与瑞宣的思想发展非常缓慢 | 第26-27页 |
4、不自信是制约觉新与瑞宣思想发展的瓶颈 | 第27页 |
5、被动、被迫是觉新与瑞宣走上反抗道路的直接原因 | 第27-28页 |
6、觉新与瑞宣的反抗是以个体的生命乃至家国的几近灭亡为代价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钟摆人"的成因 | 第29-37页 |
1、礼教的桎梏 | 第29-30页 |
2、传统的私塾教育 | 第30-31页 |
3、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对他们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 第31-35页 |
4、长子身份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历史的必经之路 | 第37-41页 |
1、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 | 第37-38页 |
2、新文化带来的冲击 | 第38-39页 |
3、封建大家庭逐渐走向解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钟摆人"的社会意义 | 第41-49页 |
1、钟摆人"是社会的普遍存在 | 第41-42页 |
2、"钟摆人"是传统社会的象征 | 第42-45页 |
(1) 传统社会的保守 | 第42-43页 |
(2) 传统社会的温和 | 第43页 |
(3) 传统社会追求圆满 | 第43页 |
(4) 传统社会的指导思想已经崩溃 | 第43-44页 |
(5) 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产生的迟缓 | 第44页 |
(6) 传统社会变革的被动 | 第44-45页 |
3、"钟摆人"的前途怎样? | 第45-46页 |
4、社会的前进必须以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精神为支撑 | 第46-47页 |
5、瑞宣比觉新的进步意义 | 第47页 |
6、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