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订单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内订单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订单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订单农业的内涵、形式及特征 | 第18-21页 |
·订单农业的内涵 | 第18页 |
·订单农业的形式 | 第18-20页 |
·订单农业的特征 | 第20-21页 |
·发展订单农业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订单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第21页 |
·订单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商品意识,加快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 第21页 |
·订单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21-22页 |
·订单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22页 |
·订单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 | 第22页 |
·订单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2-24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特点及运行风险 | 第25-37页 |
·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特点 | 第25-26页 |
·订单农业涉及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 | 第25页 |
·订单农业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展 | 第25-26页 |
·订单农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 第26页 |
·订单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 | 第26页 |
·我国订单农业的运行风险 | 第26-37页 |
·订单农业运行风险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我国订单农业运行风险的特征及种类 | 第28-32页 |
·我国订单农业运行风险现状 | 第32-37页 |
第四章 订单农业运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50页 |
·自然灾害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农业生产的特性 | 第37-38页 |
·自然灾害风险抵御系统不完善 | 第38-39页 |
·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从“蛛网模型”分析订单农业市场风险的内在机制 | 第40-41页 |
·订单农业本身的不足 | 第41-42页 |
·订单农业主体发育不良,市场信息分析能力水平低 | 第42-43页 |
·农村金融服务滞后 | 第43-44页 |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44-45页 |
·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分析 | 第45-46页 |
·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存在毁约的主观可能性 | 第46-47页 |
·社会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 | 第47-50页 |
·外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 | 第47-48页 |
·农业经济国际化 | 第48-49页 |
·政府干预失灵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订单农业运行风险的防范 | 第50-62页 |
·自然风险的防范 | 第50-52页 |
·进行农产品品种改良,增强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第50-51页 |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订单农业的灾害抵御能力 | 第51页 |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第51-52页 |
·市场风险的防范 | 第52-56页 |
·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将市场价格风险分散 | 第53-54页 |
·增强订单农业主体市场意识,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 第54-55页 |
·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降低企业和农民的市场风险 | 第55-56页 |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 第56页 |
·信用风险的防范 | 第56-59页 |
·重视签订和规范健全长期契约,约束缔约主体的短期行为 | 第56-57页 |
·强化诚信意识,提高农户和企业的信用度 | 第57-58页 |
·加强法规法制建设 | 第58页 |
·建立和健全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 第58-59页 |
·社会风险的防范 | 第59-62页 |
·建立良好的订单农业政策扶持环境 | 第59-60页 |
·尽量减少政府干预,避免政府失灵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