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问题与前瞻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司法认知的界定第13-22页
 一、司法认知释义第13-14页
 二、司法认知的特点第14-16页
  (一) 司法认知是法官的一种职权行为,即司法认知的主体是法官第15页
  (二) 司法认知只能针对特定的事项作出,即司法认知的对象是特定的第15页
  (三) 司法认知具有可反驳性第15-16页
 三、司法认知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第16-22页
  (一) 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第17-18页
  (二) 司法认知与自认第18-19页
  (三) 司法认知与推定第19-20页
  (四) 司法认知与预决事实第20-21页
  (五) 司法认知与公证事实第21-22页
第二章 司法认知的法理依据第22-26页
 一、司法认知符合司法程序的直接目标第23-24页
 二、司法认知符合诉讼程序的效益价值追求第24页
 三、司法认知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第24-25页
 四、司法认知符合司法权的能动品性第25-26页
 五、在实行陪审制的国家,司法认知还能增进法院在事实判断上的一致性..第26页
第三章 司法认知规则的内容第26-43页
 一、司法认知的对象——比较法的考察第27-36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司法认知的对象第28-31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司法认知的对象第31-34页
  (三) 两大法系司法认知对象的比较第34-35页
  (四) “众所周知”的事实第35-36页
 二、司法认知的分类第36-39页
  (一) 必须认知和可予认知第37-38页
  (二) 对事实的司法认知和对法律的司法认知第38页
  (三) 法官依职权进行的司法认知和当事人主动申请的司法认知第38-39页
 三、司法认知的程序第39-43页
  (一) 司法认知的启动第40页
  (二) 司法认知前的调查第40-41页
  (三) 告知及指示第41页
  (四) 司法认知的辩驳第41-42页
  (五) 司法认知的记载第42-43页
  (六) 司法认知的时间阶段第43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设置司法认知的可行性分析第43-51页
 一、当代中国设置司法认知的诉讼理念背景:民事诉讼多元价值取向的确立第44-47页
  (一) 司法认知能提高诉讼效率第45页
  (二) 司法认知能促进诉讼中实体公正的实现第45-46页
  (三) 司法认知能促进诉讼中程序公正的实现第46-47页
 二、当代中国设置司法认知的诉讼制度背景:协助当事人处分型诉讼机制的初步形成第47-50页
 三、当代中国设置司法认知的社会现实背景: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第50-51页
第五章 我国民事诉讼司法认知现状之检讨第51-60页
 一、司法认知的法律规范第52-55页
  (一) 对司法认知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第53页
  (二) 对司法认知的性质认识不清,导致理论研究上的混乱第53-54页
  (三) 司法认知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用第54页
  (四) 对司法认知对象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未加界定,影响到该规则的正确适用第54页
  (五) 司法认知规则缺乏程序性规定,在实务中可操作性不强第54-55页
 二、司法认知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的运用第55-57页
 三、我国司法认知现状的成因分析第57-60页
  (一) 我国特有的证据法制背景是导致司法认知欠发达的潜在原因第57-58页
  (二) 原有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我国司法认知欠发达的直接原因第58-59页
  (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是我国司法认知欠发达的现实原因..第59-60页
第六章 建构我国民事诉讼司法认知规则之前瞻第60-75页
 一、关于司法认知的立法表现形式第60-61页
 二、关于司法认知的对象第61-70页
  (一) 确立司法认知对象的两个标准第61-62页
  (二) 明确界定“众所周知的事实”第62-63页
  (三) 规定法律的司法认知第63-65页
  (四) 将法官职务上知悉的事实和习惯法增加为司法认知的对象第65-68页
  (五) 对我国司法认知对象作必须认知和可予认知的区分第68-70页
 三、关于司法认知的程序第70-75页
  (二) 司法认知的告知第71页
  (三) 司法认知前的调查第71-72页
  (四) 当事人的反驳权第72-73页
  (五) 司法认知事项的记载和说明第73-74页
  (六) 司法认知的时间阶段第74-75页
余论:司法认知功能发挥的保障机制第75-78页
 一、强化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是司法认知正常发挥功能的内在制约机制第75-76页
 二、实行集中审理是司法认知正常发挥功能的审理结构保障第76-77页
 三、实现法官队伍职业化是司法认知正常发挥功能的主体保障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后记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虹膜的身份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韩非子法思想的美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