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论文

论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内容提要第1-10页
上篇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历史沿革第10-54页
 第一章 我国历代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立法沿革第11-19页
  第一节 我国奴隶社会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2-13页
  第二节 我国封建社会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3-16页
  第三节 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6-17页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7-19页
 第二章 外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立法沿革第19-36页
  第一节 古代外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9-24页
   一、古巴比伦王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19-21页
   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21-22页
   三、西欧早期封建制国家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22-24页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封建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24-26页
  第三节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26-31页
  第四节 现代外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31-36页
   一、1994 年《法国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的刑罚适用第32-34页
   二、1968 年《日本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的刑罚适用第34-36页
 第三章 故意杀人罪与死刑存废第36-54页
  第一节 死刑废除的现状及理由第36-40页
   一、死刑违背“社会契约”第36-37页
   二、死刑在逻辑上是荒谬的第37-38页
   三、死刑在遏制犯罪的效果上不如终身监禁第38页
   四、死刑背离“生命的神圣性”第38-39页
   五、死刑违背“生命权的不可剥夺性”第39页
   六、死刑侵犯了基本人权第39-40页
  第二节 对故意杀人罪应保留死刑第40-49页
   一、“社会契约论”决定了不能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第40-42页
   二、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在逻辑上是荒谬的第42-44页
   三、死刑对故意杀人罪的遏制作用强于终身监禁第44-46页
   四、“生命的神圣性”说明应当对故意杀人罪保留死刑第46-47页
   五、“生命权的至高无上性”说明不能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第47-48页
   六、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是“保护基本人权”的需要第48-49页
  第三节 对故意杀人罪应限制死刑第49-54页
   一、刑罚的人道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第50-51页
   二、刑罚的公正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第51页
   三、刑罚的效益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第51-52页
   四、国际大环境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第52页
   五、限制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第52-54页
中篇 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第54-109页
 第四章 我国对故意杀人罪的刑事政策第55-70页
  第一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第55-59页
  第二节 宽严相济第59-66页
   一、宽严并用,不可偏废第60-61页
   二、宽严有度,以法为据第61-62页
   三、宽严互补,有机统一第62-63页
   四、宽严顺势,有张有弛第63-66页
  第三节 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第66-70页
   一、“可杀可不杀”的字面含义第67-68页
   二、“可杀可不杀”的司法含义第68-70页
 第五章 我国审判实践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第70-88页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第70-77页
   一、解放初期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第70-71页
   二、改革开放后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第71-76页
   三、现阶段我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第76-77页
  第二节 近年来适用死刑较多的故意杀人案件第77-80页
  第三节 近年来适用死刑的故意杀人案件的特点第80-83页
  第四节 当前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第83-88页
   一、审判人员对故意杀人案件选择刑罚时往往首选死刑第83-85页
   二、审判人员对故意杀人罪量刑时考虑民愤和社会舆论过多第85页
   三、司法解释对故意杀人罪减轻犯和加重犯缺少相应的量刑规定第85-88页
 第六章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原则和标准第88-109页
  第一节 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88-92页
  第二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基本标准第92-99页
   一、罪行极其严重的含义第94-96页
   二、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第96-99页
  第三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标准第99-103页
   一、远远超过了罪行极其严重的起点条件,罪不容恕的第100-101页
   二、罪行达到了应当判处死刑的程度,并有从重情节的第101-102页
   三、罪行达到了应当判处死刑的程度,并犯有其他死罪的第102页
   四、数次犯故意杀人罪,至少有一次达到应当判处死刑的标准的第102页
   五、共同故意杀人,且起主要作用的第102-103页
  第四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缓期执行”的标准第103-109页
   一、死缓适用的法定条件第103-109页
下篇 故意杀人罪的死刑控制第109-173页
 第七章 故意杀人罪死刑控制的理念第110-132页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刑罚观,克服重刑主义理念第111-115页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死刑观,坚持少杀慎杀理念第115-120页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理念第120-125页
   一、保护人权,首先要保护和尊重人的生命权第120-123页
   二、更新观念,实行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第123-125页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民意观,处理好民意与依法适用死刑的关系第125-132页
   一、民意问题的缘起第125-128页
   二、正确对待民意第128-132页
 第八章 故意杀人罪死刑控制的具体方法第132-173页
  第一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立法控制第132-143页
   一、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立法第132-135页
   二、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立法的缺陷第135-139页
   三、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完善第139-143页
  第二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司法控制第143-150页
   一、严格审查判断证据,对存在疑问的案件不适用死刑第143-147页
   二、充分利用减轻和从轻情节,尽量不适用和少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第147-148页
   三、多适用死刑缓期执行第148-150页
  第三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程序控制第150-173页
   一、应当提高故意杀人案件的证明标准和认证标准第151-159页
   二、应当建立彻底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159-162页
   三、应当建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第162-164页
   四、应当彻底废除“案件请示制度”和“指导办案制度”第164-165页
   五、应当减少和改进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制度第165-167页
   六、完善、强化合议庭职责第167-170页
   七、应当建立禁止不利再审制度第170-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78-180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180-186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186-196页
后记第196-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基坑工程的综合监测与安全预报
下一篇: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