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的请愿权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请愿权的一般理论 | 第13-23页 |
(一) 请愿权概述 | 第13-17页 |
1、请愿权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请愿权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4-15页 |
3、请愿权的特征 | 第15-16页 |
4、请愿权的权利属性 | 第16-17页 |
(二) 请愿权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宪法学基础 | 第17-20页 |
2、社会学基础 | 第20-21页 |
(三) 请愿权的历史发展 | 第21-23页 |
二、域外公民请愿权的相关规定及借鉴 | 第23-29页 |
(一) 德国、日本和法国对请愿权的规定 | 第23-26页 |
1、德国 | 第23-24页 |
2、日本 | 第24-25页 |
3、法国 | 第25-26页 |
(二) 国际人权公约对请愿权的规定 | 第26-27页 |
(三) 经验借鉴 | 第27-29页 |
1、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保障公民的请愿权 | 第27页 |
2、设立特定的公民请愿受理机构 | 第27页 |
3、构建民主的政治环境 | 第27-29页 |
三、我国公民请愿权宪法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一) 我国宪法及法律的规定 | 第29页 |
(二) 实践中请愿权事例分析 | 第29-31页 |
(三) 公民请愿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1、宪法及法律层面未明确规定请愿权 | 第31-32页 |
2、信访制度的实施不力 | 第32-33页 |
3、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33-36页 |
四、完善我国公民请愿权宪法保障的建议 | 第36-44页 |
(一)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请愿权 | 第36-37页 |
1、请愿权入宪的必要性 | 第36页 |
2、请愿权入宪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3、请愿权入宪的具体构想 | 第37页 |
(二) 制定《请愿法》 | 第37-38页 |
(三) 改革信访制度 | 第38-40页 |
1、设立专门机构 | 第38-39页 |
2、信访渠道畅通 | 第39-40页 |
3、加强司法救济 | 第40页 |
(四) 树立权利制约权力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 第40-44页 |
1、权利制约权力意识的树立 | 第40-42页 |
2、公众参与意识的树立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