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刚性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路堤荷载传递机理与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20页
     ·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第13-16页
     ·桩承式路堤研究现状第16-18页
     ·路堤荷载传递研究进展第18-20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22页
   ·本文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PHC 管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第23-51页
   ·现场试验背景第23-25页
     ·工程地质概况第23-25页
     ·试验段设计与施工特点第25页
   ·试验内容及仪器埋设第25-27页
     ·试验内容第25-26页
     ·仪器埋设情况第26-27页
   ·孔隙水压力数据分析第27-33页
     ·孔隙水压力时效性分析第30-31页
     ·孔隙水压力增量分析第31-33页
   ·沉降数据分析第33-39页
     ·桩土相对位移分析第34页
     ·桩土相对位移统计数据第34-35页
     ·桩土相对位移时程曲线分析第35-36页
     ·桩土相对位移与荷载关系第36-39页
   ·土拱效应分析第39-41页
     ·土拱的形成和破坏条件第39-40页
     ·路堤设置对竖向土拱效应的影响第40页
     ·土拱效应分析小结第40-41页
   ·桩土应力分析第41-49页
     ·土压力时效性分析第41-43页
     ·桩—土压力比值分析第43-45页
     ·桩土应力比 n 时程曲线第45-46页
     ·桩土荷载分担比曲线第46-48页
     ·桩土应力比 n~荷载曲线第48页
     ·综合对比分析第48-49页
   ·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刚性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工作特性分析第51-58页
   ·桩体加固软基的组成第51-53页
   ·桩体加固软基的破坏模式第53-54页
   ·桩体加固软基的变形组成第54-55页
   ·刚性桩加固软基的整体工作模型第55-57页
     ·滑动刺入模型第55-56页
     ·压力土拱模型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基于数值计算的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第58-111页
   ·路堤土拱效应理论简介第58-59页
   ·FLAC~(3D)程序及基本原理介绍第59-71页
     ·时间递步法基本原理第60-63页
     ·三维问题有限差分数值原理与方法第63-65页
     ·FLAC~(3D)模型介绍第65-71页
   ·路堤荷载传递机理数值研究第71-91页
     ·模型建立第71-73页
     ·带连续梁路堤计算结果分析第73-80页
     ·带桩帽路堤计算结果分析第80-90页
     ·土拱效应分析第90-91页
   ·土拱效应分析与模型改进第91-109页
     ·现有模型第91-100页
     ·模型改进第100-108页
     ·算例第108-109页
   ·小结第109-111页
第5章 桩—网复合地基与桩承式路堤对比数值试验研究第111-132页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第111-118页
     ·一般定义和约定第111-112页
     ·控制方程第112-113页
     ·渗流边界和初始条件第113-114页
     ·公式推导第114-118页
   ·模型建立第118-120页
     ·计算模拟断面基本情况第119页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第119页
     ·边界条件第119-120页
     ·填土过程模拟方式第120页
   ·模型参数选取第120-122页
     ·土体力学参数选取第120-121页
     ·桩单元参数选取第121-122页
   ·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第122-124页
     ·变形计算结果第122-123页
     ·桩体应力计算结果第123-124页
   ·桩—网复合地基与桩承式路堤对比试验第124-130页
     ·竖向变形对比分析第125-128页
     ·桩体应力对比分析第128-130页
     ·桩土应力对比分析第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6章 刚性桩加固软基参数优化研究第132-185页
   ·桩—网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值试验研究第132-156页
     ·褥垫层参数优化试验第132-152页
     ·桩间距试验第152-156页
   ·桩承式路堤优化设计数值试验研究第156-182页
     ·褥垫层参数优化试验第157-172页
     ·桩间距试验第172-177页
     ·桩帽尺寸试验第177-182页
   ·小结第182-18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85-190页
   ·主要结论第185-187页
   ·工程建议第187-188页
   ·不足与展望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第196-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AN/LIN总线的车灯控制的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下一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ARP活化与细胞因子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