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3页 |
| 一、公民道德建设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 第9-10页 |
| 二、关于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问题 | 第10-11页 |
|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 第11-13页 |
| 第1章 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 第13-21页 |
| ·公民、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的含义 | 第13-15页 |
| ·公民 | 第13-14页 |
| ·公民道德 | 第14-15页 |
| ·公民道德建设 | 第15页 |
| ·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 ·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 | 第15-16页 |
| ·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18-21页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 第18-19页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 | 第19页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19-20页 |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 | 第20-21页 |
| 第2章 公民道德建设理论演进的历史轨迹 | 第21-36页 |
|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和西方传统德治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 | 第21-26页 |
|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及特点 | 第21-22页 |
| ·西方传统德治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点 | 第22-24页 |
| ·中、西方传统德治与社会主义以德治国 | 第24-26页 |
| ·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缺陷与当代道德体系的联系 | 第26-27页 |
| ·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根本缺陷 | 第26-27页 |
| ·中国传统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体系的联系 | 第27页 |
| ·马克思主义德治观内容 | 第27-3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贡献 | 第28-29页 |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和发展 | 第29-31页 |
|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1-33页 |
| ·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33-34页 |
|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丰富 | 第34-36页 |
| 第3章 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 | 第36-50页 |
| ·道德转型的内涵及特点 | 第36-39页 |
| ·计划经济时期道德观与转型经济道德观比较 | 第39-41页 |
| ·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 | 第39-40页 |
| ·转型时期的道德 | 第40-41页 |
| ·转型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 第41-42页 |
| ·转型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 ·转型期的公民诚信问题 | 第42页 |
|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滋长 | 第42-43页 |
|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导致道德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 第43页 |
| ·齐抓共管不力导致道德建设的效果弱化 | 第43-44页 |
|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道德评判标准混乱 | 第44页 |
| ·网络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新的问题 | 第44-45页 |
| ·转型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 第45-50页 |
| ·是传统的“矫枉过正”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产生的恶果 | 第45-47页 |
| ·市场经济及其二重性文化逻辑的形影相随 | 第47页 |
| ·新旧体制的转轨 | 第47-48页 |
| ·社会控制弱化 | 第48页 |
| ·他律淡化与自律精神重建间的断层 | 第48-49页 |
| ·受西方道德观念影响 | 第49-50页 |
| 第4章 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第50-65页 |
| ·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 第50-52页 |
| ·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 第52-55页 |
|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 ·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 第56-58页 |
|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8-59页 |
| ·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 第59-62页 |
| ·积极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 第60页 |
|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60-62页 |
| ·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 第62页 |
| ·国外可借鉴的经验及做法 | 第62-65页 |
| ·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62-63页 |
| ·国外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