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论文

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导论第11-29页
 一、选题的由来第11页
 二、选题论证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学术价值第11-12页
  (三) 现实作用第12页
 三、学术史综述第12-27页
  (一) 议会政治研究综述第12-16页
  (二) 洪宪帝制研究综述第16-21页
  (三) 中华革命党研究综述第21-27页
 四、学术要点第27-28页
  (一) 选题切入点第27页
  (二) 新学理视点第27页
  (三) 学术探讨难点第27页
  (四) 学术创新点第27-28页
 五、相关界定第28-29页
  (一) 时间第28页
  (二) 空间第28页
  (三) 关键词第28-29页
第一章 民初动荡政局的历史成因第29-54页
 (一) 清末造就异己力量第29-48页
  1、新兴知识分子的出现第29-33页
  2、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官僚第33-38页
  3、新军的建立第38-42页
  4、立宪派第42-48页
 (二) 清末决策者的失误第48-54页
第二章 民初动荡政局的概观第54-98页
 (一) 议会政治第54-68页
  1、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第55-56页
  2、南京临时参议院第56-57页
  3、北京临时参议院第57-58页
  4、第一届国会的成立与解散第58-60页
  5、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及其变局第60-63页
  6、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第63-65页
  7、非常国会第65-66页
  8、“法统重光”后的国会第66-68页
 (二) 立宪皇帝的成与败第68-78页
  1、袁世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68-72页
  2、帝制复辟思想的酝酿与出台第72-76页
  3、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76-78页
 (三) 中华革命党第78-87页
  1、中华革命党的建立第78-84页
  2、中华革命党的活动第84-85页
  3、中华革命党的改组第85-87页
 (四) 张勋复辟第87-98页
  1、四次徐州会议第87-91页
  2、张勋进京第91-95页
  3、短暂的十二天第95-98页
第三章 民初动荡政局的特点第98-126页
 (一)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权利转让第98-109页
  1、袁世凯的能力与实力第98-100页
  2、资产阶级的推崇第100-102页
  3、外国势力的支持与帮助第102-105页
  4、革命党人的妥协与退让第105-109页
 (二) 政党林立、政争不断第109-117页
  1、政党的兴起与演变第109-112页
  2、三党鼎立的局面第112-113页
  3、国会竞选第113-116页
  4、政党政治破产的原因第116-117页
 (三) 军阀割据第117-126页
  1、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第117-120页
  2、直皖战争第120-123页
  3、第一次直奉战争第123-124页
  4、第二次直奉战争第124-126页
第四章 民初动荡政局的社会根源第126-137页
 (一) 小农经济第126-132页
 (二)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第132-137页
第五章 民初动荡政局的文化根源第137-147页
 (一) 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转型第137-142页
 (二) 民初教育水平第142-147页
结语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1页
后记第161-16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区司法体系述论
下一篇:卫三畏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