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理论借鉴和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 | 第15-16页 |
1. 消费的性质 | 第15-16页 |
2. 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 第16页 |
(二)、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 第16-17页 |
1. 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 第16页 |
2. 杜生贝里相对收入函数理论 | 第16-17页 |
3.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 第17页 |
4. 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 | 第17页 |
(三)、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理论 | 第17-20页 |
1. 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 | 第17-18页 |
2. 预防性储蓄理论 | 第18-20页 |
(四)、宏观调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基本假设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一、整体水平 | 第23-24页 |
(一)、消费水平 | 第23-24页 |
(二)、消费结构 | 第24页 |
二、城乡之间 | 第24-25页 |
三、区域内部 | 第25-26页 |
四、增长速度 | 第26-27页 |
五、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收入差距 | 第27-29页 |
(二)、消费观念及消费环境 | 第29-30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31-46页 |
一、收入方面 | 第31-38页 |
(一)、传统消费函数理论 | 第31-34页 |
1. 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模型 | 第31页 |
2. 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 | 第31-33页 |
3. 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 第33-34页 |
4. 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 | 第34页 |
(二)、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 第34-38页 |
1. 基于绝对收入假定的分析 | 第35-36页 |
2. 基于相对收入假定的分析 | 第36-37页 |
3. 基于持久收入假定的分析 | 第37页 |
4. 基于理性预期假定的分析 | 第37-38页 |
5. 传统消费函数研究结论 | 第38页 |
二、预防性储蓄动机 | 第38-42页 |
(一)、杭斌的预防性储蓄实证检验 | 第38-40页 |
(二)、分析预防性储蓄对宣恩农民的消费支出影响 | 第40-42页 |
三、较差的农村消费环境 | 第42-44页 |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便 | 第42页 |
(二)、市场秩序管理混乱 | 第42-43页 |
(三)、消费品适用性、针对性不够 | 第43页 |
(四)、流通体系建设落后 | 第43-44页 |
四、较低的消费主体素质 | 第44-45页 |
五、传统的消费观念和落后的生活习惯 | 第45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以宣恩为例 | 第46-55页 |
一、基本情况概述 | 第46页 |
二、宣恩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现状 | 第46-50页 |
(一)、总量水平 | 第46-47页 |
(二)、消费结构 | 第47-49页 |
(三)、增长速度 | 第49页 |
(四)、城乡之间 | 第49页 |
(五)、区域内部 | 第49-50页 |
三、宣恩县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分析 | 第50-54页 |
(一)、农村居民的总收入情况 | 第50-52页 |
(二)、农村居民的人均总支出情况 | 第52-54页 |
(三)、分析结论 | 第5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扩大民族地区农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 第55-63页 |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 | 第55-57页 |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55-56页 |
1.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 第55页 |
2. 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链 | 第55-56页 |
(二)、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6-57页 |
(三)、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 第57页 |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 第57-58页 |
三、规范农村消费市场,保证农民放心消费 | 第58-59页 |
(一)、整顿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 | 第58页 |
(二)、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 | 第58-59页 |
四、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便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第59-60页 |
(一)、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 | 第59页 |
(二)、开拓农村流通渠道,增加农村流通形式 | 第59-60页 |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网络 | 第60页 |
(四)、提高农村市场营销服务人员的素质 | 第60页 |
五、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 第60-61页 |
六、引导农民健康消费 | 第61-62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