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滴水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过程的联系--以北京石花洞为例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石笋的形成机理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12-18页 |
·石笋沉积机理及其微层类型 | 第12-14页 |
·石笋微层的古气候意义 | 第14-18页 |
·土壤过程与石笋沉积的联系 | 第18-21页 |
·土壤过程对气候信号的转换作用 | 第18-20页 |
·土壤作为石笋沉积的物质来源 | 第20-21页 |
·洞穴滴水与石笋沉积的联系 | 第21-25页 |
·滴水水动力 | 第21-23页 |
·滴水地球化学 | 第23-24页 |
·滴水有机质 | 第24-25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设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供试洞穴-石花洞概况 | 第27-33页 |
·洞穴滴水类型及观测点 | 第33页 |
·观测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33-38页 |
·大气环境指标 | 第33-34页 |
·土壤环境指标 | 第34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第34-36页 |
·洞穴环境及滴水监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洞穴上覆土壤环境及其有机碳变化 | 第38-52页 |
·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 第38-41页 |
·土壤CO_2浓度 | 第41-47页 |
·土壤CO_2的年季动态 | 第42-46页 |
·土壤CO_2浓度的剖面分布 | 第46-47页 |
·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 第47-50页 |
·土壤CO_2和DOC对岩溶的驱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洞穴滴水滴率变化及水文动力学过程 | 第52-62页 |
·洞穴滴水滴率及地表降水的变化 | 第52-57页 |
·降水 | 第52-53页 |
·滴水滴率 | 第53-57页 |
·滴水类型划分及补给通道 | 第57-59页 |
·滴水滞后效应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洞穴滴水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85页 |
·洞穴滴水水化学参数 | 第62-76页 |
·pH和EC | 第62-64页 |
·钙、镁及其Mg/Ca | 第64-70页 |
·滴水HCO_3~- | 第70-71页 |
·滴水SO_4~(2-)浓度 | 第71-74页 |
·滴水Si及其Si/Ca | 第74-76页 |
·滴水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控制因素 | 第76-82页 |
·滴水SO_4~(2-) | 第78-79页 |
·滴水Ca~(2+)和Mg~(2+) | 第79-81页 |
·滴水HCO_3~- | 第81页 |
·滴水Si | 第81-82页 |
·滴水Mg/Ca和Si/Ca的指示意义 | 第82-84页 |
·小节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滴水方解石沉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85-95页 |
·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与沉积量 | 第85-90页 |
·滴水SIc计算结果 | 第85-88页 |
·沉积量测定结果 | 第88-90页 |
·洞穴环境 | 第90-91页 |
·石笋沉积量的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滴水DOC的时空变化及其意义 | 第95-109页 |
·滴水DOC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95-105页 |
·洞穴滴水DOC浓度的季节变化 | 第96-99页 |
·滴水DOC浓度的年际变化 | 第99-101页 |
·洞穴滴水DOC浓度空间变化 | 第101-105页 |
·滴水DOC变化与土壤DOC信号传输 | 第105-106页 |
·滴水DOC与石笋古气候纪录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09-114页 |
·全文讨论 | 第109-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2页 |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