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史论文

新生活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对比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6页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0-13页
 三、研究的方法和结构第13-14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一章 “新运”和“乡建”的兴起背景第16-27页
 第一节 理论背景第16-21页
  一、“新运”的理论背景第16-19页
  二、“乡建”的理论背景第19-21页
 第二节 现实背景第21-25页
  一、“新运”的现实背景第21-22页
  二、“乡建”的现实背景第22-25页
 第三节 “乡建”和“新运”兴起之异同第25-27页
第二章 新生活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内容对比第27-36页
 第一节 理论构成的相似之处第27-34页
  一、对于文化革新意识的态度第27-30页
  二、社会改良主张第30-32页
  三、“道德救国”思想第32-33页
  四、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和理解第33-34页
 第二节 理论构成的相异之处第34-36页
  一、对于农村的态度第34页
  二、对于抗战所定的措施第34-36页
第三章 “新运”和“乡建”的实践第36-46页
 第一节 组织形式第36-38页
  一、新生活运动的组织形式第36-37页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组织形式第37-38页
 第二节 操作方式第38-42页
  一、新生活运动的操作方式第38-41页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操作方式第41-42页
 第三节 关于解决农村问题的理论及实际行动第42-46页
  一、乡村建设运动第42-44页
  二、新生活运动第44-46页
第四章 “新运”和“乡建”的结束及原因第46-52页
 第一节 “新运”和“乡建”的结束第46-47页
  一、新生活运动的结束第46-47页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束第47页
 第二节 运动失败的因素第47-52页
  一、早期目标缺少针对性,回避了抗日问题第48页
  二、两者的很多措施,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第48-49页
  三、两者失败的一个共同点: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第49-50页
  四、两者的社会改良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失败第50-52页
第五章 “新运”和“乡建”的历史影响与意义第52-57页
 第一节 历史影响第52-54页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第52-53页
  二、蒋石新生活运动第53-54页
 第二节 历史意义第54-57页
  一、乡村建设运动第54-55页
  二、新生活运动第55-57页
总结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电磁枪械(轨道式)的有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