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 第10-11页 |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 第11-13页 |
·水质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 | 第11-12页 |
·水质变化大 | 第12-13页 |
·水量变化大,主要受降雨的影响 | 第13页 |
·持续时间长 | 第13页 |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 第13-14页 |
·国内外渗滤液处理技术现状 | 第14-19页 |
·生物处理 | 第14-17页 |
·物化处理 | 第17-18页 |
·土地处理 | 第18-19页 |
·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总结 | 第19-20页 |
·我国渗滤液处理的现状 | 第20-21页 |
·我国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 | 第2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第23-28页 |
·大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主要成分分析 | 第23-25页 |
·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23-24页 |
·渗滤液采样点的设置 | 第24页 |
·采样方法 | 第24页 |
·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大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量计算 | 第25-26页 |
·工艺选择 | 第26-27页 |
·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第三章 UASBF 系统单元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 | 第28-43页 |
·UASBF 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UASB 段高度的确定 | 第29页 |
·AF 段生物填料高度的确定 | 第29页 |
·生物填料的作用 | 第29-30页 |
·试验用水水质分析 | 第30页 |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0页 |
·接种污泥 | 第30-31页 |
·其他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 | 第31页 |
·UASBF 系统的启动运行阶段 | 第31-37页 |
·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UASBF 系统负荷提高阶段 | 第37-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UASBF 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指标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复合SBR 系统单元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 | 第43-55页 |
·复合SBR 工艺原理 | 第43-44页 |
·复合SBR 工艺特点 | 第44-45页 |
·试验装置 | 第45-46页 |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6页 |
·装置启动运行 | 第46-47页 |
·实验接种污泥 | 第46页 |
·启动运行 | 第46-47页 |
·最佳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47-53页 |
·曝气方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最佳沉降时间的考查 | 第48-49页 |
·曝气速率对系统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曝气时间对SBR 运行的影响研究 | 第50-51页 |
·进水pH 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污泥浓度对复合SBR 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最佳工况下的运行效果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UASBF+复合SBR 工艺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55-60页 |
·UASBF+复合SBR 联合试验 | 第55-56页 |
·厌氧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提高程度的研究 | 第56-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联合工艺可行性分析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