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二噁英类污染底泥的热解无害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和缩略语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0页
 前言第15-16页
   ·二噁英类及其对底泥的污染状况第16-23页
     ·二噁英类的结构特性、毒性来源与对策第16-21页
     ·底泥的基本特性第21页
     ·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第21-22页
     ·河道、湖泊、港湾底泥的二噁英类污染状况第22-23页
   ·水体底泥污染的治理方法第23-28页
     ·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第24-25页
     ·污染底泥异位处理第25-28页
   ·二噁英类污染底泥处理技术第28-48页
     ·焚烧热处理技术第29-38页
     ·高温热解技术第38-42页
     ·化学法和生物法第42-43页
     ·其他二噁英类固废处理新技术第43-46页
     ·二噁英类污染底泥处理技术评述第46-48页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技术路线第48-50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48页
     ·研究内容第48-49页
     ·技术路线第49-50页
第二章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第50-57页
   ·二噁英类分析方法第50-54页
     ·分析仪器与方法第50-52页
     ·二噁英类毒性浓度计算第52-54页
   ·常规分析方法第54-57页
     ·底泥预处理第54页
     ·差热分析第54-55页
     ·元素分析第55页
     ·重金属分析第55-56页
     ·底泥及热处理产物的表面形态分析第56页
     ·热处理固相产物比表面积分析第56页
     ·中试系统尾气成分分析第56-57页
第三章 二噁英类污染底泥的样品采集分析第57-75页
   ·底泥采样第57-64页
     ·上海市苏州河污染状况及底泥采样第57-63页
     ·日本田子浦港底泥采样第63-64页
   ·底泥样品的二噁英类含量分析第64-71页
     ·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二噁英类含量第64-67页
     ·田子浦港底泥二噁英类含量分析第67-71页
   ·底泥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分析第71-72页
   ·底泥的其他相关物化性质分析第72-74页
     ·苏州河底泥的成分组成分析第72页
     ·苏州河底泥与田子浦港底泥的差热分析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底泥中二噁英类在单段热解过程的行为变化研究第75-117页
   ·试验方案设计第75-79页
     ·试验用底泥第75页
     ·单段热解小试装置第75-77页
     ·热解条件第77-79页
     ·操作过程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115页
     ·保温时间对无氧热解固相产物中二噁英类浓度的影响第79-84页
     ·温度对无氧热解固相产物中二噁英类浓度的影响第84-91页
     ·载气流量对热解过程中二噁英类行为的影响第91-96页
     ·二噁英类在热解过程中的挥发特性及其在产物中的分布状况第96-105页
     ·热解后的不同冷却气氛对固相产物中二噁英类含量的影响第105-110页
     ·去除机理分析第110-111页
     ·有氧焚烧热处理过程总二噁英组分的含量变化第111-112页
     ·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研究第112-114页
     ·C、H、N 元素含量变化第114-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五章 底泥中二噁英类在两段热解过程的行为变化初步研究第117-124页
   ·试验设计第117-118页
   ·结果与分析第118-122页
     ·两段热解产物中二噁英类的变化研究第118-121页
     ·单段热解与两段热解的总二噁英组分破坏率比较第121-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六章 二噁英类污染底泥无氧热解中试研究第124-136页
   ·中试试验概述第124-129页
     ·中试装置设计原理第124-125页
     ·中试装置描述第125-126页
     ·设计关键问题说明第126-128页
     ·中试装置运行实施步骤第128页
     ·试验工况第128-129页
   ·结果与分析第129-134页
     ·中试装置主要部分试验温度曲线第129-130页
     ·中试热解固相产物中有机氯化物去除效果第130-132页
     ·中试热解固相产物的物理性状和矿物组成第132-133页
     ·中试热解固相产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浸出量第133页
     ·中试热解装置各部分气体成分在线分析结果第133-134页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36-141页
   ·主要结论第136-138页
   ·创新点与存在问题第138-139页
   ·研究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洲葡萄Conquister、Alachua品种特性研究
下一篇:多孔硅的湿度传感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