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论文

中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导论第12-47页
 一、本选题的逻辑理据第12-15页
 二、选民与代表的概念解析第15-20页
 三、代表与选民关系的研究进路第20-41页
 四、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步骤第41-43页
 五、本选题的核心命题——多重代理第43-44页
 六、各章节内容提要第44-47页
第一章 构建代表与选民关系的法理基础第47-80页
 第一节 人民民主原则与人民民主专政第47-53页
  一、人民民主原则的内涵第47-50页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多重政治特征第50-53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第53-57页
  一、以社会为本的政治理想第53-55页
  二、保障人民受益权和参与权的政治制度第55-57页
 第三节 民主集中制的特征第57-63页
  一、民主集中制的源流第58-59页
  二、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历程第59-62页
  三、“正统”的民主集中制第62-63页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主集中制的逻辑延伸第63-70页
  一、民主集中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属性一致第63-64页
  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中轴第64-70页
 第五节 宪法对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定位第70-80页
  一、宪法的特征和法律保障机制第71-75页
  二、宪法对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定位第75-80页
第二章 直接选举中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第80-112页
 第一节 代表选举的经典理论第80-84页
  一、批判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第81-82页
  二、肯定巴黎公社的选举创制第82页
  三、苏维埃的选举理论及制度第82-84页
 第二节 代表选举模仿苏维埃制度第84-89页
  一、武装割据时期的代表选举第84-85页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代表选举第85页
  三、开国建政时期的代表选举第85-89页
 第三节 建国初期直接选举中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第89-96页
  一、共同纲领和选举法的制度规定第89-92页
  二、选举法违背马克思主义选举原则第92-95页
  三、组织法的制度规定第95-96页
 第四节 当前直接选举中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第96-112页
  一、有限开放普选权第96-97页
  二、搭配型差额选举限制代表的可选择性第97-98页
  三、选区划分化解选民平等参与第98-100页
  四、选民登记防碍部分选民参与第100-102页
  五、资格审查和政治分群的影响第102-104页
  六、法条调整回避竞选第104-107页
  七、多重政治实体构成的选举组织影响选民参与第107-112页
第三章 间接选举中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第112-133页
 第一节 执政党对于人大的领导权:政治建构的路线图第113-117页
  一、党管干部的政治优越性和自由裁量权第115-116页
  二、党员和党组对党委负责制第116页
  三、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党委负责制第116-117页
 第二节 省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第117-120页
  一、主席团在间接选举中的政治权威第117-118页
  二、地级市和县级代表的交错选举第118页
  三、代表的多重代理源流及“老选新”的制度架构第118-119页
  四、代表候选人的组织掌控体系第119-120页
 第三节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第120-133页
  一、“老选新”的制度架构第121-122页
  二、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定制化第122-123页
  三、“戴帽选举”的程序和可选择性第123-124页
  四、地方提名代表的控制程序与可选择性第124-125页
  五、候选人的参选自由度第125-127页
  六、代表指标体系与身份构成第127-130页
  七、政党权威和代表选举的多重组织架构第130-133页
第四章 代表的监督和罢免与选民的关系第133-158页
 第一节 监督和罢免代表的理论及实践第134-138页
  一、巴黎公社监督和罢免代表的制度第134-135页
  二、列宁时代监督和罢免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第135-137页
  三、斯大林时代监督和罢免代表的实践第137-138页
 第二节 选民监督和罢免代表的法理演进第138-143页
  一、革命时期未落实监督和罢免第138页
  二、建国初对监督和罢免代表的认识第138-139页
  三、监督和罢免代表的宪法依据第139-140页
  四、组织法关于监督和罢免代表的规定第140-141页
  五、选举法关于监督和罢免代表的程序第141-143页
 第三节 选民监督代表的制度特征第143-149页
  一、选民对于代表个体的监督第143-144页
  二、选民对于代表大会的监督第144-145页
  三、选民监督代表缺乏保障程序第145-146页
  四、法律和制度妨碍选民监督代表第146-147页
  五、代表选举和人大组织不利于选民监督第147-148页
  六、代表履职缺乏选民监督第148-149页
 第四节 选民罢免代表的制度特征第149-158页
  一、选举权和罢免权不对等第149-150页
  二、选民罢免代表的程序障碍第150-152页
  三、选举单位罢免代表的制度第152-153页
  四、选民罢免代表例析第153-155页
  五、选举单位罢免代表例析第155-158页
第五章 代表的履职与选民的关系第158-217页
 第一节 代表履职的一般理论第158-162页
  一、代议制政府的工作原理第158-160页
  二、代表不同利益的辩护与质疑第160-162页
 第二节 代表履职的法理依据第162-166页
  一、代表履职的宪法要求第162-163页
  二、代表履职的组织法设置第163-165页
  三、代表履职的代表法设置第165-166页
 第三节 代表与会履职和选民的关系第166-184页
  一、代表议案的来源与选民的关系第167-171页
  二、代表议案的构成要件第171-175页
  三、代表议案的处理程序第175-179页
  四、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来源与选民的关系第179-182页
  五、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制度限制第182-184页
 第四节 代表调查、视察与选民的关系第184-199页
  一、调查研究的马列主义理论传统第186-187页
  二、人大调研的法理分析第187-191页
  三、人大调研与民意表达脱节第191-193页
  四、人大视察制度的来源及法理分析第193-196页
  五、人大视察与选民的关系第196-199页
 第五节 人大信访制度与选民的关系第199-217页
  一、信访制度的来源及法理依据第201-205页
  二、信访制度的法理逻辑及运行状况第205-207页
  三、代表及人大机关的信访制度与选民的关系第207-210页
  四、代表及人大机关代理信访的合理性第210-211页
  五、代表及人大机关代理信访的渠道第211-217页
结论第217-22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1-233页
后记第233-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语篇功能角度看汉语旅游语篇的英译
下一篇:肝细胞癌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及肝脏肿瘤活体和离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